提到常州,恐龙园、淹城是网红名片,但老常州人公认,这座城的 “根” 在四大名镇。它们能被称作 “名镇”,绝非偶然 —— 或凭独门技艺传千年,或靠交通枢纽兴百业,每一个都有硬核底气。今天就带你看清,它们到底凭啥出名?
孟河镇:凭“医”立名,半部中医史绕不开它
孟河能成 “名镇”,核心是 “孟河医派”。清代中后期,这里诞生了费伯雄、马培之等御医,“吴中名医多出于孟河” 的说法传遍江南,连宫廷都要请孟河医家诊病,医派影响力辐射全国,成中医史上重要流派。

也正因医派鼎盛,孟河老街当年药铺林立,药材贸易繁荣,“买药到孟河” 成周边百姓共识。如今虽过百年,医派传承未断,博物馆里的古医案、老药柜,仍能见证它当年的辉煌,这是孟河 “名镇” 的根本。

走在孟河老街,青石板路藏着医派往事。过去镇上不仅有医馆,还有药材种植园,本地出产的药材因品质好,成各地药商争抢的宝贝,形成 “医 + 药” 的完整产业,这在古代乡镇中极为少见,也是它出圈的关键。

逛累了吃碗孟河鳝糊,这道名菜也和医派有关 —— 过去御医认为鳝鱼滋补,当地人按医理改良烹饪,既美味又养生,成孟河特色。如今医派文化、药材贸易、特色美食交融,让孟河 “名镇” 招牌越擦越亮。
横山桥镇:凭 “佛” 与 “山” 扬名,千年香火照江南
横山桥镇能成 “名镇”,先靠横山的地理优势,再靠大林寺的千年香火。横山是常州东部少有的山体,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南朝时建大林寺,历经唐宋元明清修缮,成江南有名的古刹,吸引无数香客慕名而来。

为啥大林寺能让横山桥成名?唐代时,大林寺因高僧讲经闻名,宋时被列为 “常州八大寺” 之一,明清时香火最盛,每年庙会能吸引上万人,周边商贩云集,带动镇里商贸发展,“因寺兴镇” 成横山桥的特色路径。
“山有灵、寺有韵”,让横山桥在众多乡镇中脱颖而出,成常州东部的 “名镇” 代表。

遥观镇:凭 “运河” 兴镇,千年商埠撑起繁华
遥观能成 “名镇”,全靠京杭大运河。它地处运河常州段重要节点,宋代起就是漕运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靠,装卸货物、补充物资,逐渐形成 “白天商船满河,夜晚灯火通明” 的繁华景象,成常州东部商贸枢纽。

为啥运河能让遥观崛起?古代没有公路、铁路,运河是物流主动脉。遥观码头不仅能停靠商船,还配套有仓库、客栈、商铺,南来的丝绸、北来的粮食都在此中转,镇上商户最多时达上百家,“遥观码头” 的名号传遍运河沿线。
除了商贸,遥观的工业基因也源于运河。清末民初,依托运河的运输优势,镇上办起纺织厂、机械厂,成为常州早期工业发源地之一。这种 “运河 + 工业” 的模式,让遥观在近代依旧保持活力,“名镇” 地位稳固。

如今运河边的旧码头虽不再装卸货物,但遗迹仍在,石板路上的车辙印,是当年繁忙的见证。宋剑湖生态区是遥观的新名片,但运河带来的商贸底蕴,才是它成为 “名镇” 的核心 —— 没有运河,就没有遥观当年的繁华。
礼嘉镇:凭 “水” 与 “农” 成名,江南水乡的典范
礼嘉能成 “名镇”,靠的是江南水乡的独特优势和发达的农业。它地处太湖流域支流,河网密布,自古就是 “鱼米之乡”,明代起就因粮食高产、水产丰富闻名,是常州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礼嘉米”“礼嘉鱼” 在周边很抢手。

礼嘉的 “名” 还来自交通。镇里的礼嘉桥始建于明代,是连接周边乡镇的重要桥梁,过去商船可通过河道直达镇上,粮食、水产通过这座桥运往各地,带动镇上集市发展,“桥兴镇兴” 成礼嘉的发展轨迹。

农业发达也让礼嘉衍生出特色产业。比如礼嘉葡萄,从清代就开始种植,因水土适宜,葡萄甜度高、口感好,成地理标志产品;冬天的礼嘉羊肉,用本地山羊烹制,肉质鲜嫩,是周边百姓过冬的必吃美食,“农 + 食” 让礼嘉名气更响。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礼嘉的水不仅滋养农业,还塑造了镇的格局 —— 过去镇上民居沿河道而建,出门靠船,形成 “小桥、流水、人家” 的经典风貌,吸引文人墨客前来写生,留下不少赞美礼嘉的诗文,为 “名镇” 添了文化味。
四大名镇:各有绝活,共同撑起常州的千年底蕴
这四大名镇,虽出名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底蕴深厚,且能将优势传承至今。孟河的医、横山桥的佛、遥观的运河、礼嘉的水乡,都是它们区别于普通乡镇的 “独家招牌”,也是常州历史的鲜活见证。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常州,别只去网红景区,去这四大名镇走走。在孟河感受中医的神奇,在横山桥听古寺钟声,在遥观看运河落日,在礼嘉体验水乡生活,你会发现,常州的 “名”,藏在这些千年古镇的烟火气里。
你去过这四大名镇吗?对哪个镇的 “成名故事” 最感兴趣?评论区聊聊你的发现,说不定能解锁更多古镇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