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哈尔滨“一词是蒙古语“平地“的意思。这一说法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是,在有关“哈尔滨”一词的解释中,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究其原因,还是这一说法的内涵过于普通,对于一个后来演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的城市来说,人们不会相信它的名字这么如此普通。

有关哈尔滨“平地”说的来源如下:
哈尔滨,原本是哈喇宾,在蒙古族语中是“平地”的意思。此说法最早源于1913年《吉林地志》(魏声和撰):“滨江县,土名哈尔滨,往为松花江右滩地,江左傍近郭尔罗斯后旗界。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蒙语因称为哈喇宾。汉语讹传,又易喇为尔(土音喇、讷、尔、勒等字,俱无大区别)。设治顷以此地临江,且就土人之惯称,故名。”

在臧励和等编撰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版)里,也使用了蒙古族语“平地”说法,在哈尔滨条里的原文如下:“哈尔滨,即吉林滨江县治。本作哈喇宾,蒙古语平地也。北濒松花江,东带阿什河,地味腴沃,农产富绕,本一小村……”

提出质疑的观点是:“平地”说的疑点是蒙古族语“平地”称为“哈喇”,缺少后边的一个“滨”字发音,故此,这一说法只能成为“哈尔滨”一词的近十种说法中的其中之一,现在人相信的已经不多了。
当然,有人提出“平地”一说与哈尔滨附近地貌吻合,但是,纵观东北平原,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单单就给哈尔滨起一个“平地”的名字,是不是很难让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