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姜春康

当国旗红映着中秋月,烟台的山海间涌动着两股暖流:一股是团圆的烟火气,另一股是文明的新风尚。

烟台爱心人士为环卫工人送月饼。YMG全媒体记者 金海善 通讯员 于建章 摄
在烟台,文明早已是举手投足间的自觉,是人人共筑的美丽风景。
文明,藏在社区的暖意里。节日前,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的志愿者拿着工具穿梭街巷,为30户空巢老人和困难残疾人擦净窗户。玻璃上的污渍被细细擦掉,阳光透进来照亮老人的笑脸,社区网格员趁机唠起家常,叮嘱季节转换注意保暖。“屋里亮堂了,心里也跟着亮堂”的念叨,是对这份文明最实在的认可——文明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帮特殊群体解决“爬不上去擦玻璃”的难题。
文明,落在旅途的细节中。烟台山、朝阳街的景区里,汉服爱好者穿梭于非遗摊位前,镜头对准螳螂拳表演时自觉保持距离,没人越过围栏打扰演出。烟台植物园将烟花秀改为光影秀,市民游客没有抱怨,反而为新增的萤火放飞环节喝彩,这份体谅正是文明的温度。志愿者在人流中指引路线、维护秩序,游客接过文明提示卡时轻声道谢,让旅途多了份舒心。
文明,浸在日常的善心中。景区摊位前,游客自觉排队等待非遗手作,接过纪念品时不忘说“谢谢”;餐馆里,“小份菜”成了家庭聚餐的首选,餐盘见底成了常态。南大街的斑马线上,机动车主动减速礼让行人;所城里的古街巷中,没人随意踩踏青石板,垃圾都攥在手里直到遇见垃圾桶。这些细碎的瞬间,拼凑出烟台最动人的文明图景。
这个双节,如果说仙韵涛声是烟台的颜值,那么社区的暖意、旅途的体谅、日常的善心,就是烟台的气质。
文明,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烟台人刻在骨子里的素养——它让团圆更暖心,让旅途更舒心,让山海更动人。
文明,是城市最亮的底色。一股股文明新风,正是双节里烟台人送上的最珍贵的礼物。
责任编辑: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