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框住的不只是风景,
更是奔赴人生瞬间的注脚,
抵达、离别与相遇,因窗而被铭记。”
序章
FRAMING THE LANDSCAPE 风景的框架
从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横向长窗,把风景剪切成连续的画卷,到密斯· 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用落地窗消解室内外边界,西方现代建筑一直在用“窗”讲故事;而在中国园林中,窗的形制与位置常常借景、框景,把远山近水、四时风物纳入有限空间。窗既是一个画框,也是一道桥梁;既是光与风的入口,也是情绪与记忆的媒介。
在酒店里,窗不仅是建筑的开口,更是旅程的注脚。它决定了抵达时的第一眼,也见证了离别前的最后回望。它在无声中,把旅行经验转化为记忆。方向、尺度与姿态的细微差别,往往塑造了居停的质感。
窗的意义并不止于风景。旅行是被切分出的人生章节,而酒店是这些章节的容器。孩子趴在窗边看到雪山时的惊叹、友人在夜晚对望的片刻、独行者黄昏时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因窗而被定格。它们从偶然变成必然,从偶遇变成可被期待,甚至预定的体验。
当酒店在窗边安排一席早餐,让阳光与食物成为清晨的仪式;当观景浴缸对准最辽阔的方向,让放松与自然同频;当书桌对窗,让写作与城市同框——这些细节,都是酒店在为旅人生成瞬间。有时,服务也在替旅行者命名:夕阳时分递来的一杯饮品、印有窗景名字的房卡、离店时带走的一张照片,都让片段被清晰地收藏。亲子套房里的第一幅速写、朋友的重聚、独行者的静默时刻,则是酒店帮助旅人“预定”的人生片段。
窗因此不仅是风景的框架,更是人生的取景器。钱钟书说,门意味着追求,窗意味着享受。它让短暂的停留变成值得铭记的时刻,也让人与关系、与自我的对话有了具体的落点。
当抖音与《Wallpaper*中文版》联合发起“心动榜酒店”,我们选择“窗”作为符号,不只是形式上的好看,而是因为它能生成心动的瞬间。窗框住的不仅是风景,也框住关系:朋友的笑声、家人的陪伴、孩子的惊叹,甚至是独自一人的释怀。它限制了视野,却延展了情感的深度,把“我在哪儿”转化为“我与谁、在此刻”。
旅行不只是地理的位移,更是生命的章节。每一扇酒店的窗,都可能是某个章节的开篇或收束:抵达时的第一眼,离别前的最后一望。窗如此寻常,却又深刻。它承载的不只是风景,更是我们的人生瞬间:在此相遇,在此告别,在此被记住。
第二章
WHERE EXPERTS MEET TRAVELERS心动的共识
通过三维评审体系,专业与大众声音交汇,
定义中国酒店设计与体验的新标准。
在全球化旅行格局持续迭代,中国酒店设计与体验迈入多元化爆发期的当下,市场既涌现出无数风格迥异的住宿空间,也让旅行者面临 “选择过载” 的困惑 —— 如何在海量酒店中,精准找到那间能真正触动内心的居所?抖音与 Wallpaper * 中文版联合发起的 “心动榜酒店” 评选,从专业视角梳理行业脉络,以大众声音捕捉真实需求,最终为旅行市场筛选出兼具品质与情感价值的标杆酒店。
因此,本次评选摒弃单一评审模式,构建起 “媒体 + 专业 + 大众” 的三维评审体系,确保结果既具有行业权威性,又贴合用户真实体验。三方评审力量各司其职、相互印证:Wallpaper * 编辑部凭借对设计、空间与文化的深度洞察,从专业维度把控酒店的美学价值与体验逻辑;由酒店设计大师、旅行体验专家、文化学者组成的专业评审团,以多元视角审视酒店的在地融合度与创新表达;而抖音平台的用户数据洞察,则通过用户热度、点评关键词、打卡频次等真实反馈,捕捉大众对 “心动” 的直观感知 —— 三者的协同,让每一间入围酒店都经得起专业推敲,也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为了让 “心动” 从抽象感受转化为可落地的评选标准,心动榜单最终形成了五大标签维度:无价窗景、亲子友好、自然疗愈、文化探寻和当地风情,既是对空间与体验的细分,也是对“心动”的多重定义。评选团队还设计了一套“分类精筛 + 量化评分” 的严谨流程。首先,将通过初筛(高星、度假型、标签明确)的酒店,按核心特色归入对应标签组,确保评选方向清晰;随后,为每组标签定制专属评分表,从 “视觉表现力”(酒店空间与景观的美学呈现)、“空间特色”(功能与设计的融合度)、“用户热度”(携程 / 小红书等平台的用户关注度)、“点评质量”(真实住客的体验反馈关键词)、“合作潜力”(与榜单理念的契合度)五大维度,以 1-5 星量化打分;最终,结合所有评审意见得出综合得分,按标签筛选出 TOP20 酒店,并汇总成工作簿提交专家团终审,确保每一个入选名额都实至名归。
第三章
WHAT MAKES A HOTEL IRRESISTIBLE?
在对话中,继续挖掘“心动”的标准
一家好的酒店,能定义一段旅程。但对于“好”的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不同的尺子。有人看重它是否能让自己彻底放松,有人更在意它能否打开一座城市的气质,也有人会为了探索一间酒店专程前往一座城市。
因此,我们来自不同的行业的知名从业者和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KOL,分享对自己喜爱的酒店的个人心得。通过汇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我们看到令人心动的酒店不仅是功能性的满足,也从他们分享的字里行间捕捉到关于舒适、文化、情绪和灵感的答案,逐渐理解一间酒店如何成为旅程里最令人期待的风景。
对话设计师谢柯、栩栩华生总编辑冯楚轩
您认为一家能打动人的好酒店,最关键的特质是什么?
设计师;尚壹扬设计创始人 谢柯 :
探索酒店是打开世界有趣的方式,它自带探索之感,让旅程和行走成为一个有机体。酒店也是容器,为启程和停留提供力量。一家好的酒店与环境共生,同时从不缺乏功能性,它会进一步像导游一样,帮助我们探索行走中的打开方式,更深入地理解温度到底是什么。酒店也是一种与内在精神肌理相连的存在,透过旅行的镜子,连接到我们的情绪、感知和洞察,唤醒我们在更美更广阔世界的共处中,逐渐与真实的自己相遇。
栩栩华生总编辑 冯楚轩:
我觉得文化和历史,是我走进一家酒店时特别看重的部分。前阵子我去了大理青山村,谢柯老师在那里做了一家只有七间房的酒店;而我自己的莫村旅馆,则是把法国人留下的房子和云南乡村的肌理结合在一起。哪怕是早餐时的一碗米粉,如果窗外正好是山雾散开、阳光洒进来,那就是完整的体验。我觉得“无价窗景”并不一定意味着壮观的风光,而是一个窗口与生活细节的呼应:它可以是高原清晨的牦牛铃声,也可以是小村子里飘出的炊烟。好酒店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通过几个真正能打动人的瞬间,去构建一种完整而难忘的体验。
对话作家麦家、T中文版主编李森
您如何在心动酒店中汲取文化探寻的力量?
作家 麦家:
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位作家都有在酒店写作的梦想。心理学上,这叫”陌生人心理学“,身边人都陌生的,可以”老死不往来”,又可随时结交为友。我个人几乎每部作品都有某家酒店的“脚印”,最新长篇《人间信》是在径山寺客房收官的,历时两个月;第一部作品《解密》至少住过十几家招待所,因为没钱甚至有一次将医院病房当酒店,住过一个月。我非个案,更非极端。极端的是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当《洛丽塔》畅销全球成为印钞机后,他卖掉了美国房产,和妻子薇拉一起住进瑞士蒙特勒宫饭店,十六年如一,直到1977年去世。写《百年孤独》的作家马尔克斯曾说过,一个作家最好的去处是“那种”酒店:上午寂静无声,下午欢声笑语,晚上灯红酒绿。而且万一闹“饥荒”,还有就地解决的方便。蔡澜晚年也是以酒店为家。总之,酒店对作家有致命的诱惑。其实又何止作家?酒店是诗和远方,倘若银子不缺谁不爱它?这是有哲学基础的,人生而向往自由,但又惧恐彻底自由。酒店恰恰是向往和惧恐黄金分割线的“切点”:既自由又可随时逃避自由。
《T》中文版主编 李森:
我喜欢把酒店看作一种文化场域。它不仅是旅行的中转站,更是城市精神的一面镜子。好的酒店,会在细节里留下文化的脉络。比如书架上随手可读的艺术刊物、墙角的一件老物件,甚至是早餐餐桌上地方特有的食材,都会成为文化的线索。它们看似不起眼,却能在不经意间塑造体验的厚度。抖音生活服务心动榜酒店的甄选,在于能找到酒店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它能把酒店体验的实感与空间、历史揉合在一起,让你在停留的片刻里,对文化的探寻有更清晰的感知。我很认同抖音生活服务心动榜酒店提出的视角:评价一家酒店,不只是舒适与否,更是它能否引导人们在旅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对话艺术家杨冕、Wallpaper*中文版主编邓圆也
对于您而言,什么样的酒店是让您心动的必备要素?
《Wallpaper*中文版》主编邓圆也:
对我来说,心动的酒店一定要在细节上做到让人安心,这也是我们为抖音生活服务心动榜酒店来推荐的基础思路。首先是设施层面:床垫和枕头要舒适,门窗的气密性和隔音要好,灯光系统分区科学,上下水顺畅、水压稳定,房间里也要保持清新无异味。这些看似基础,却直接决定了入住的舒适度。其次是服务层面。我理想中的服务是“在需要时刚好出现”。响应要迅速、答复要专业,能在高峰时段把公共区域的秩序维持好,也能在突发状况下及时处理。硬件与服务结合得恰到好处,再叠加一份自然和放松的氛围,才是一家酒店真正让人心动的理由。
艺术家 杨冕:
我觉得酒店是一种有别于家的特殊空间。家是一个生长性的物业,而酒店则是一个定位清晰的定格物业,它包含了服务的设定、建筑的策划,以及面向住客的设计安排。如果一家酒店定位不清晰,我会觉得难以产生共鸣。理想的状态,是酒店能和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气质,以及市民的生活态度相连,既能“进则入世”,也能“退则避世”,让人回归自我。
我更喜欢那些公共区域像民俗博物馆一样的酒店,它们有文化符号的提示,也有当代艺术品的点缀。至于放松,每个人的定义不同,但异域风情与个人品味的契合,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应该是共同的追求。从服务层面来说,差异化的客群设定和无痕化的介入,往往能带来最好的放松体验。对我而言,酒店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载体,能够承载文化、生活与社交体验的多种可能。
对话摄影师许闯、栩栩华生传媒集团CMO李梓枫
有没有哪些酒店体验,让您觉得它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旅程中的一部分?
摄影师 许闯:
不同的旅程,我有不同的侧重点去选择酒店。去感受一个新的城市时,酒店的体验往往是旅行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会看酒店的特点,是否能让这次旅行因为“它”而多一些好的感受。比如带孩子去北京环球度假区时,我发现好的酒店能让亲子旅行变得轻松又难忘。白天孩子们在乐园里奔跑欢笑,晚上回到酒店,房间的主题氛围延续了白天的惊喜,他们觉得故事还在继续。酒店里有适合小朋友的餐食、活动区和安全的空间,这让我能放下担心,更多专注在和他们的陪伴上。
而当我去熟悉的城市工作时,我会选择已经习惯的酒店。那种熟悉感,就像在不同的城市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周边环境、生活方式,都是我熟悉的,它能让我快速进入节奏。对于带孩子出行来说,这种熟悉同样重要,孩子在熟悉的氛围里会更安心。对我而言,一家好的酒店不只是休息的地方,更是旅行过程中承载情感与陪伴的空间。
栩栩华生传媒集团CMO 李梓枫:
让我印象深刻的酒店,往往是那些能在不经意间激发灵感的地方。比如有一次去江南的一家设计酒店,走进大堂就能闻到木材与雨水混合的气息,仿佛整个空间都在呼吸。房间的陈设不多,但每一处细节都经过思考:桌上的一本独立出版的小册子,楼道里悬挂的当代摄影作品,甚至是餐厅里一杯手工调制的花草饮,都让我感觉这家酒店不只是提供服务,而是在营造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让我意识到,酒店不只是旅程的背景,而是一种“共鸣的场域”。它让你在停留的过程中打开感官,注意到城市的细节与节奏。对我来说,这才是心动酒店的意义:它既能承载旅途中的休憩,也能在无声中给予你新的灵感和视角。
对话侍酒师吕杨、《FOOD & WINE》中文版主编刘树蕙
您如何在酒店中感受当地风情?
侍酒师 吕杨:
在硬件可以不断升级(且成本可控)、自媒体输出的内容越来越重要(且内容质量很好)、社会餐饮内卷上天(还看不到终点)、AI和机器人时代已经开始(速度只会比任何想象都快)的今天,传统意义上优秀酒店的护城河,看似是越来越窄了。
那么,什么是好酒店?其实,真正让人难忘的,还是人与人之间温度。
用心洞察客人需求,贴心给予细致关怀,无论是旅途中的疲惫,还是生活中的小确幸,都能被温柔和体贴接住。一次真诚的问候、一句体贴的提醒,都胜过冰冷的数据和设定的流程。
因此,唯有“人”,才是最难复制、最能打动人心的资源,当然这也是最难培训、最难维持的。
我很自豪自己也是曾经一个十几年的酒店人,酒店人的英文是Hotelier,这个为我们而生的专有名词,让人记住,酒店的永远是那些有温度的人和故事。
《FOOD & WINE》中文版主编 刘树蕙:
“当地”和“风情”是两个词儿。我们首先要建立当地的坐标系,一家酒店为旅客带来的最直观感受除了客房细节和窗外风景之外,口腹之欲一定是另一个重要切口。小到欢迎水果的选择,也能看出一家酒店是否在意表达;在广东你能看见黄皮,在云南则变成了释迦果。在主打粤菜餐饮的酒店,我喜欢用常见的“XO海鲜炒饭”或“干炒牛河”来判断后厨的水准;但到了四川,可能就是一碗“钟水饺”。风情则藏在当地之后。我们总会怀念上个世纪黄金时代的酒店业态,那时大众餐饮还未发展成熟,酒店的大堂、餐厅、酒吧旋转起舞着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政客、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这种情况下,酒店本身就成了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情。如今,酒店的风情更“生活化”,它不再代表某个年代的上流社会,而是承载着这个时代大众对生活的另一种想象 —— 一段像家的旅途。
但酒店的魅力并不会止步于专业人士的解读。真正能让人心动的瞬间,也常常来自旅途中被随手记录下的画面,或是在入住后被分享的点滴感受。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故事,往往在社交媒体的扩散中成为更多人认识一家酒店的契机。可以说,每一次分享都在不断丰富着“心动酒店”的意义:它不仅是某种标准的总和,而是无数体验叠加出的多元感受。
因此,在专业视角之外,我们也希望倾听那些更贴近大众的表达。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几位活跃在不同领域的 KOL,看看他们眼中的“心动酒店”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注解。
@西西野-:
我总觉得,选酒店就像拆盲盒,那些超出预期的细节最让人心动。比如某次去海边,入住的酒店不仅在阳台放了躺椅,还准备了手写的潮汐表和赶海工具,让我意外收获了和浪花追逐的快乐。比起追求“顶级奢华”,我更在意这种“被用心对待”的感觉——它会让你觉得,这场度假从踏入酒店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单纯找个地方落脚休息。
抖音生活服务心动榜酒店于我,更像一份“私人体验指南”。我不会只着眼酒店的星级与评分,反倒更留意大家留下的“最真切的体验分享”,比如“酒店的早餐有充满本地风味的米线”“管家会推荐小众却绝美的观景点”。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惊喜项”,往往能让一段普通的旅行变得格外难忘。对我而言,好的酒店不是旅行的背景板,而是能与目的地深度交融的“体验驿站”,住得舒心,看得尽兴,才算不辜负这段时光。
@阿园的逃跑计划:
自己作为旅行博主,去过很多地方,但“度假”还是人生第一次。
以前只是把酒店当做休息睡觉的地方,这次通过抖音生活服务心动榜酒店,发现其实有些酒店就可以是旅行的目的地,在酒店也有很多可以沉浸体验的事,可以在泳池漂浮着看一场落日,在水族馆看白鲸从眼前游过,在森林树屋听听虫鸣鸟叫、看一场雨的形成,甚至发发呆、看看书都能让自己感到放松。
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把旅行当成了一种绩效,赶行程、刷景点、拍照打卡……用匆忙来证明我曾来过,但度假不是地理上的迁移,而是心理上的时空切换,撇开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单纯的与自己相处,买下了一个房间,更是买下了只属于自己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