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圣诞节就悄悄来了。以前大家还觉得新鲜,如今却很少有人再把它当回事。说白了,圣诞节在身边越来越冷清,很多上班族、退休的人都表示没什么感觉。不是因为有人唱反调,也不是大家突然喜欢上传统节日,其实更多是一种慢慢变淡的日常,背后原因值得琢磨。
先说最直接的。圣诞节不放假,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个普通的日子。元旦、春节有假能团聚,大家都盼着;圣诞节无论商场怎么折腾,办公室、学校日子该咋过还咋过。谁还特意准备苹果、礼物?多数人都是“看了一眼,心里没波澜”。
还有一点,这节日在中国早被当成“情人节的翻版”。你想啊,火起来的是年轻情侣,家里老人、小孩、单身的人都凑不了热闹。年轻人还可能拉着对象出去消费一番,但大部分30岁往上的人,讲真已经没了这种参与感。送礼物都是应付式,“走走过场,聊胜于无”。

说到网上有人抵制洋节,其实影响真有限。抵制的人从来不过节,过节的人也不搭理这套。大家围观一下罢了,很快都过去。和以前争论“要不要过圣诞节”的紧绷劲头比,现在多了点轻松。网上段子手把圣诞节、洪秀全、驻马店乱炖,“耶稣降生驻马店”的调侃一传十、十传百。把一个神神秘秘的洋节变成了普通的笑谈,不少上班族、退休人也乐于围观:“你们年轻人爱咋玩咋玩,我们看看也解闷。”这一乐,圣诞节失去了以前那种“隔着远洋的神圣感”,就是图一乐。
关于洪秀全,大家都熟。他把西方基督教改成“拜上帝教”的故事写进了教材,“上帝次子、耶稣天兄”,这些历史梗成了网友调侃圣诞节的新把戏。“在中国,洪秀全成了洋节被拆解的最佳笑料”,属于全民讨论时的互动素材。许多人觉得这种自嘲、解构,把外来事物变成本土玩乐的方式最舒服。你可以过节,也可以当笑话看,大家互不打扰。
再看近几年,万圣节变化也很明显。以前最多孩子装鬼,现在年轻人玩起“甄嬛传COS”,各种网络表情包成了新主题。门口“女巫”“狼人”没多少,反倒是葫芦娃、包大人、现实里的搞笑角色大行其道。节日变成了社交谈资,没有“谁抢了谁文化”的心理负担。老人说以前扮鬼不让进门,现在全家一起玩,都能乐呵半天。
中国人一直就是“拿来主义”,喜欢的就用,不喜欢就无视。唐朝时,西域服饰、舞蹈结合进来,自己改造出了不一样的新玩意儿。“主动改造、人人参与”,所以今天碰到洋节,大部分人都能泰然处之。你喜欢,可以买买打折商品、拍几张合影。你不喜欢,也没人逼你跟风。社区里的退休大爷大妈,更是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看看热闹,哪天儿女有空聚一聚反而更开心”。

从这个角度看,圣诞节变成“谁愿意谁乐呵,谁无感随意过”的样子,是大家对生活的真实选择。没什么对抗、抵触,更多是大家对所谓外来新鲜事物的自然态度。“外来的新奇玩意,玩过了就‘去魅’,没必要一直围着转。”
除了这些,社会环境变化也影响很大。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大家对国外的东西不再觉得高高在上。年轻人的自信心也不一样了,接受外来节日,更多是用来消费或娱乐,没什么神秘感。“大市场的变化让节日回归日常”,你爱过就过,不喜欢就当成普通日子。办公室搞个装饰,朋友圈晒几张照片,大家点个赞,生活便是如此。
大家可能还记得早些年每逢圣诞节就争论不休:到底要不要过洋节?现在几乎没人提了。道理很简单,“过节最重要的是舒心”。很多老人说,和儿孙喝一顿热乎饭,比什么气氛都重要。上班族也是,年底忙完,实实在在回家放两天假,才是正经期待。
不再紧盯圣诞节热不热,说明我们的选择范围更广了。不是谁强谁软,更不是谁说了算,社会包容度变大了。现在谁还会较劲“圣诞是不是中国节”?商场看重促销,年轻人看重嬉闹,老人重视家里团圆。生活各有侧重,文化冲突也就越来越小。
转念一想,节日只是仪式感加一点调剂罢了。“有愿意参与的自由,也有选择忽略的从容。”正是现在这种不紧不慢的氛围,让中国人过得舒坦。以后过不过圣诞节不重要,你有你的小圈子,我有我的家庭乐趣,节日归于平淡,大家却都能找到自己的温度。
清清爽爽过日子,比啥都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