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卷,解析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规律

山水画卷,解析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规律"/

山水画的构图规律是艺术家们根据对自然山川的观察、提炼和审美需求,总结出来的一套视觉组织原则。它旨在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意境,表达情感。虽然山水画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其构图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势与整体感 (Overall Structure and Sense of Wholeness)"
"主次分明 (Clear Dominance and Subsidiarity):" 画面必须有主景(主体),其他景物作为次要或陪衬。主景通常是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决定了整幅画的气势和方向。次要景物则用来烘托主景,丰富画面层次。 "开合有致 (Balanced Opening and Closing):" 画面要有开有合,有起伏变化。所谓“开”是指画面中开阔、明朗的部分,“合”是指相对封闭、深邃的部分。开合得当可以使画面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引人入胜的深度。 "虚实相生 (Interplay of Solid and Void):" 虚实是山水画构图的灵魂。“实”指山石、树木等具体物象,“虚”指空白、云雾、水面等。虚实相生,相互衬托,可以产生丰富的空间感和意境。空白处可以留出想象余地,也能体现“远山无皴,远水无波”的透视原理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画面的整体效果,那么想整体效果好就要先研究构图。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绘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幅画的成与败。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下面以山水画为例简述一下画面的构图规律。

构图要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在真实的自然山水之间才能创作出具有新意的构图形式。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一、宾主

古代画论中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画眼”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二、呼应

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要互相呼应,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开合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四、疏密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黄宾虹先生说他从中国书法、绘画中得出构图规律的奥秘是不等边三角形,这实际上就是变化统一的规律。艺术上美的抽象规律往往是最高境界。规律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自然,矫揉造作永远是要避免的,不要把“奇”理解为矫揉造作。

发布于 2025-10-10 11:27
收藏
1
上一篇:墨韵程式间,自然意境探——深度解读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之道 下一篇:人生旅程,有桥桥渡,无桥自渡,勇闯人生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