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话题挺火:“月薪2万,却买不起羽绒服”。
其实不光是羽绒服,你肯定也见过类似的——“月薪2万,吃不起面包”“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月薪2万,随不起份子钱”……听起来好像月入两万元,却活得像月入两千元。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月薪两万元并不低,之所以出现这种调侃,更多是大家心态变了——不是真的穷,而是更在意“值不值”。
社交平台上“省钱攻略”“平替测评”等内容火遍全网,也印证了这一点:“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消费降级真的成了主流,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活得更好?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消费市场收紧,但有些企业不仅活了下来,还越做越大。仔细分析,它们大多具备这四个特点:
第一:主打“平替”
但不牺牲幸福感
注意,“平替”不等于廉价,而是用更低的价格提供差不多的满足感。比如优衣库、无印良品就是在那个时候崛起的。它们没有夸张的Logo,设计简单、质量靠谱,大家都觉得“值”。
餐饮也一样,日本在那几年整体客单价降了13%,反而萨利亚、松屋这种平价餐厅越做越大。百元店(类似国内的十元店)规模八年翻了六倍多。说明只要性价比到位,不愁没人买账。

第二:选对赛道
市场够大、需求够稳
哪怕整体经济低迷,有些东西该买还得买。比如衣服、吃饭、日常用品。
日本90年代餐饮市场规模不但没有衰退,反而还稳中有升。药妆店(比如FANCL、花王)也是那时候火起来的——你可以不买香水,但基础护肤不能少吧?
刚需型、高频消费的行业,哪怕市场不好也依然坚挺,因为人们始终觉得“有效比好看更重要”。

第三:敢打价格战
一旦行业开始“卷”价格,你必须跟上。比如日本几家牛肉饭连锁店当年就打价格战,当时吉野家的利润增速从46%掉到了负增长。短期内肯定难受,但熬过去的企业,最终吃到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国内扫地机器人行业也曾这样,2022年起不少品牌降价近30%,销量反而上去了。说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也认品牌和口碑。
第四:国内卷完了
去国外找机会
优衣库在日本国内开店见顶之后,就来中国开拓市场。2002年在上海连开两家店,之后海外业务一路增长,如今海外市场反而成了它增长的主力。
这几年不少国产平价美妆、家电品牌出海,走的也是类似的路。

—
总结一下,如果只记一点,那就是:“平替”≠便宜,而是让消费者感觉“超值”。用户要的是“少花钱,但体验不打折”。
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说过,比起总在变的市场,我们更该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人的情感需求。哪怕收入收紧,人依然希望买到“小确幸”。
所以,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不光是价格低,更要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真舒服。”
你最近消费降级了吗?
有没有买到什么让你觉得“超值”的东西?
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
龙华融媒
LHRM
内容来源| 得到(专职作者李南南)
编辑| 林玲校对| 吴乐思
审核| 李世钊
统筹制作|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