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疑惑:39年、39头、39位,为何可能藏着盐城的发展密码?不妨在此留个悬念——
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开幕。全球滨海论坛(WCF)的“国际朋友圈”再迎扩容,开幕式上举行全球滨海论坛新伙伴加入仪式,合作伙伴由最初的15家增至25家,涵盖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学和科研院所。
除此之外,开幕式上披露的“39年”“39头”这组数字,饶有意味。盐城大丰是麋鹿的故乡。1986年,即39年前,大丰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后来经过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繁衍生息,如今已增至8500余头。
俗称“四不像”的麋鹿,被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活体工程师”,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麋鹿曾在中华大地生活上百万年,但随着栖息地破坏等因素,1900年前后,麋鹿这一我国原产的特有物种逐渐在中国本土消失。这才有了1986年8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从英国挑选39头麋鹿赠送给盐城大丰保护、繁育,并成了为外界乐道的麋鹿“回家”的故事。
为保护麋鹿,江苏在大丰的黄海湿地设立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万亩,是全球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因保护、繁育措施得当,如今相比2017年时4101头麋鹿,数量翻了一番。此外,依托保护区建立起的中华麋鹿园已是盐城的热门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与此同时,大丰麋鹿也正走出故乡。自20世纪90年代起,麋鹿种群的迁地保护便提上日程,近年来,大丰麋鹿保护区已累计输出麋鹿440多头,范围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内蒙古等省市的保护区、繁殖基地。
今年3月19日,天津七里海湿地保护区一下从大丰引进58头麋鹿。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地出土的麋鹿角化石,佐证了3000年前这里就是麋鹿的栖息地。今年,58头麋鹿将在北方首次过冬。白露刚过,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就迫不及待地联系上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指导他们开展麋鹿越冬事宜,“高纬度地区会较早迎来低温,需要做好应对预案”。
39年来,麋鹿为盐城带来的红利不止于此。由于麋鹿喜好的沿海滩涂,也是鸟类钟爱的栖息地,由此在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范围,覆盖了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该保护区也成为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曾连续四年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后来升级为如今的全球滨海论坛。
盐城地处人口稠密、产业众多、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去年还成功跻身上海大都市圈。但多年来,当地坚持不懈对麋鹿、鸟类的保护,让外界看到了这里的发展定力,基于鲜明的生态底色和多年来形成的生态保护理念,盐城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成绩如何?2024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约7779.2亿元,位列江苏第八,全国337个大中城市第39位,这便是第三个“39”。
盐城坚持在发展中提升“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勇当“碳路先锋”,最终实现零碳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动能源清洁化。截至今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上半年,盐城新能源发电量176.41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另一方面,逐步推动绿色产业化。以风电为例,盐城聚集起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超80家,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首位。此外,盐城的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等三个零碳产业园区,正以“绿电+”的建设模式,探索产业绿色化新路径,进而实现“以绿制绿”,即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
借助全球滨海论坛这一绿色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盐城成了世界观察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而盐城的发展经验,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和路径探索。今年上半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在省内排名第七,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一位。
盐城的三个“39”或许是巧合,但背后的变化值得深思。39年前的39头麋鹿,是一个起点,盐城交出的生态答卷有目共睹;去年,盐城GDP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39位,又是一个新起点,当地正一笔笔书写着这份发展答卷。
原标题:《39年、39头、39位!三个“39”,为何可能藏着盐城的发展密码?》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任俊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