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午饭,到底能难吃到什么地步?
我跟你说,就是那种,你宁可用一盒酸奶,倒进白米饭里搅和搅和,就这么往下咽,也不愿意去碰饭盒里那些菜一下。
真的,就这么夸张。
这不是发生在什么偏远山区,这是上海。那个你说出来人人都觉得遍地是黄金,连空气都高级一点的上海。
这里的学校,搞一个听起来特别高级的东西,叫什么AB餐。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中午给你两种选择,A套餐或者B套餐,你自己挑。听听,是不是觉得特别人性化?特别先进?外地人一听都羡慕坏了,说你看人家大城市,就是不一样,吃个午饭都给你整出花儿来。
可只有真正吃到的孩子才知道,这选择,有时候还不如没选择。
那种红色的塑料饭盒,一打开,看着好像也还行。有荤有素,颜色搭配得也挺好看。学校发给家长的照片,那叫一个精致,P得跟美食杂志上的图一样。
可你一闻,不对劲。
再一尝,完了。
“拿勺酸奶,拌着白米饭往下咽,也比碰那盒饭里的菜强。”
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反馈。
不是一个孩子这么说。是一大群孩子。
“炒饭跟没放盐一样,一点味道没有。”
“那个肉,天知道是什么肉,一股子腥味儿,怎么都盖不住。”
“菜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味,吃一口就反胃。”
十几块钱一份,就这?

家长们一开始不信。
孩子嘛,可能就是挑食。今天不想吃这个,明天不想吃那个,很正常。
直到有一天,一个家长拿到了孩子没吃完带回家的饭盒。他自己尝了一口。
就一口。
他差点没吐出来。
这下家长群里炸了锅。一个个都在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说学校的饭难吃?得到的,全都是肯定的。
有个家长说,他家孩子正在长个子的时候,因为长期在学校吃不饱,回家就猛吃,有时候饿得下午课都听不进去,最近去体检,身高发育都比同龄人慢了点。
这还得了?
这已经不是挑食的问题了。这是在耽误孩子的健康。
家长们急了。开始给学校打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
“老师,这个午餐供应商能不能换一下?孩子们都说太难吃了。”
学校怎么说?
学校说,我们这个供应商是经过正规招标的,资质齐全,卫生安全都有保障的。
家长说,我们不怀疑它安不安全,我们是说它难吃啊!孩子吃不下去啊!
学校说,众口难调嘛,有的孩子可能就喜欢这个口味呢?我们会跟供应商反馈的,让他们改进。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一天天过去,饭菜还是一样的难吃。反馈就像石沉大海。
家长们想不通啊。真的想不通。
又不是没得选。上海这么大个地方,会做饭的餐饮公司满地都是。做得好吃又营养的学校午餐,也不是没有。别的区的,甚至隔壁学校的,人家孩子吃得就挺好。
怎么到了我们这儿,就非得吊死在这一棵树上?
孩子们每天中午打开饭盒,就像开盲盒一样。不,比开盲盒还惨,因为他们知道,开出来的一定是难以下咽的东西。
那种绝望,谁能懂?
孩子们和家长们心里,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一个带着愤怒和无奈的问题。
“全上海,是不是就剩下这一家盒饭供应商了?”

一盒饭里的战争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顿饭吗?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大城市的人就是讲究,就是矫情。
你要是这么想,那你就错了。
这不是矫情。
你一个孩子,早上六点多起床,在学校上了一上午高强度的课,大脑飞速运转,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中午十二点,是他一天里最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
结果呢?
他拿到手里的,是一份让他毫无食欲,甚至感到恶心的饭。
他能怎么办?硬着头皮吃几口?还是干脆不吃,就喝点水饿着?
不管是哪种,对他下午的学习,对他的身体,都是一种伤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伤害累积起来,有多可怕?
这不是口味问题。这是生存问题。
最让人窝火的是什么?
是那种无力感。
是那种,你明知道这个问题存在,你也指出来了,你甚至怒吼了,但就是没人理你,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感觉。

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密的机器。供应商招标,是一个程序。营养成分检测,是一个程序。AB餐选择,也是一个程序。
所有的程序都走完了。所有的表格都填好了。所有的照片都拍得漂漂亮亮地发出去了。
看起来,一切都完美无缺。
可这台机器,偏偏没有“味觉”这个零件。
它不管你吃进嘴里是什么感受。它只管流程对不对。
“照片拍得比米其林都好看,送到嘴里就是另一回事。”
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是对家长和孩子们最大的嘲讽。
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
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什么米其林大厨。他们就要一顿普普通通,干干净净,味道正常的家常饭。
一个炒鸡蛋,是热的,有咸淡味。
一块红烧肉,是香的,软烂的。
一碗米饭,是热气腾腾的。
就这么简单。
怎么就这么难呢?
流程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有时候你会觉得很奇怪。
一个城市,能造出全世界最高的大楼,能开通最四通八达的地铁,能举办最顶级的国际会议。
它能处理好一万件复杂的大事。
却偏偏在“给孩子做一顿好吃的午饭”这件小事上,栽了跟头。
为什么?
可能就是因为,在这套巨大的系统里,这件事,真的被当成了一件“小事”。
招标流程走完了,卫生许可拿到了,合同签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至于孩子们爱不爱吃,吃得饱不饱……对不起,这个不在我的KPI里。
于是,孩子们只能继续用自己的胃,去消化这个系统流程带来的苦果。
直到有一天,孩子们发现,酸奶拌饭,竟然比学校精心搭配的“营养餐”,更好吃。
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现实。
“流程走完了,手续办齐了,孩子饿肚子,这事儿就算完了?”
这句质问,应该问问那些做决定的人。
别再拿“众口难调”当借口了。难吃,和口味不同,是两码事。
也别再拿“流程合规”当挡箭牌了。如果一个合规的流程,最终结果是让孩子们饿肚子,那这个流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合规。
因为任何规定,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尤其是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