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雨初霁,安顺城南3公里的读书山云雾缭绕,石阶苔痕,古木森森。80年前,这座因清代学政洪亮吉“劝学”而更名的青山,与山脚喀斯特溶洞华严洞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火种的“诺亚方舟”。1939年1月22日至1944年12月5日,整整五年十个月零十三天,80箱、1022件故宫顶级书画、缂丝、青铜器秘藏于此,躲过轰炸、潮湿与兵燹,完成了一场静默而壮烈的“文化长征”。

华严洞入口。
南渡:烽烟里的国宝抉择
1933年山海关失陷,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紧急决议南迁。首批文物2月6日离京,辗转上海、南京。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告急,文物再分三路西迁。
南路 80 箱堪称“国宝中的国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宋徽宗《腊梅山禽》、吴道子《钟馗打鬼图》及宋高宗《赐岳飞手敕》真迹均在其中。

集中装箱的故宫文物。(安顺市博物馆供图)
1938年1月31日,第一批文物抵达贵阳六广门毛光翔公馆。然而贵阳潮湿多雨,空袭频仍,安顺籍教育家张廷休力荐家乡华严洞。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核准,1939年1月22日,15辆卡车从贵阳启程,庄严、曾湛瑶、那志良、朱家济等押运,将文物迁入华严洞。

集中在太和门准备启运的故宫文物。(安顺市博物馆供图)
深藏:洞中岁月的人文细节
据安顺市苗学会副会长王华介绍,华严洞似天然屏障,在地理上拥有3大核心优势:防空隐蔽——洞深约500米,寒武系灰岩穹顶可抵御轰炸;洞口被古木与华严寺遮蔽,日军始终未发现这处“国宝避难所”;环境稳定——暗河形成自然对流,湿度50%至60%,恰好避免书画霉变、青铜器锈蚀;空间充足——5个洞厅总面积数千平方米,最高处40米,可容纳80箱文物及工作人员生活。
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设于安顺文庙内,华严洞为文物存放库房。徐森玉、傅振伦、李光第等学者先后驻洞守护。庄严主导仿日本正仓院形制,建造干栏式木屋——木架悬空30厘米隔绝地面潮气,墙面加装竹篾网防鼠防虫。外砌两道石墙,由本地商人陈某承建,每方丈造价72银元。
“古物在洞,建木屋以防潮润,其形式稍仿正仓院。”庄严在《安顺华严洞读书山图》跋文中如是记载。
这里还流传着“一公里‘义路’”的故事。1939年,为修通安紫公路至洞口的1公里便道,瓦窑村村民唐用奎无偿捐出时价500银元的土地,刘文清等村民主动减价出让地块;百余位村民组成义务筑路队,仅用3个月就完工,省下2000多银元工费。
值得一提的是,和华严洞相连的妙法禅寺,其僧侣抗战期间也曾参与护宝;文革期间洞寺俱毁;1992年起通仁法师募化重建,2018年宏盛法师再筹资扩建寺庙。如今,通向华严洞的大厅廊道设“国宝南迁华严洞——抗战历史纪实”展区,洞内故宫文物存放旧址完整保留。

1939年1月从贵阳转运故宫文物到安顺的运输车辆。
流动:战火中的文化坚守
洞中岁月并非与世隔绝,文物在华严洞期间三次外展,成为“文化抗战”的缩影:1939年精选100件赴苏联参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韧性;1943年196件书画在重庆展出,《中央日报》称“观者如堵,抗日斗志为之振奋”;1944年应贵州主席吴鼎昌之请,这批文物在贵阳展出,国宝成了凝聚民心的“精神旗帜”。
1944年11月,“黔南事变”爆发,日军窜至独山,贵阳震动。12月5日,仅3小时内,80箱文物重新装车,15辆军车连夜运往四川巴县飞仙岩。村民自发执火把照亮山路,“火光蜿蜒十余里”如守护的长龙;空箱伪装车队引开日军侦察机。12月18日,文物全部安全入库。
抗战胜利后,这批文物1947年12月前集中南京,1949年转运台湾,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响:山河无恙的文化传承
202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宝南迁的记忆——华严洞藏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珍品展”在安顺古城艺术粮仓举行,一比一复制《快雪时晴帖》《松风阁诗》《鹊华秋色图》等59件珍品,让市民重温洞藏岁月。
华严洞口,青石碑镌刻:“1939—1944,故宫文物西迁于此,黔山安顺,护我瑰宝。”
如今,在安顺市博物馆第七展厅设置“故宫文物南迁图片展”,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展厅内,通过国宝南迁、城南胜景、天地妙蕴、国宝遗韵四个篇章,以众多珍贵的图片和资料,全面、真实地讲述了故宫文物南迁到安顺华严洞的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感受安顺与故宫文物之间的深厚渊源。馆长张凌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文化不灭,民族不亡。”
山河已无烽火,石洞仍藏清音。华严洞用5年多的寂静,换来千年文脉的绵延。它提醒后来者:天然溶洞的物理屏障、故宫人的科学保护、安顺民众的家国情怀,三者交织成文化存续的防线。
安顺一地方文化学者感慨道:“安顺华严洞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入伟大的‘文化抗战’,确实不愧为‘战时故宫’之誉。”
读书山风过松涛,华严洞水滴石穿。80年过去,文脉依旧,山河无恙,灯火长明。
从法治保护到文脉传承

华严洞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的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全面提速。贵州这片见证红军长征转折、承载抗战记忆的红土地,正以一部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宣誓:红色根脉,永续相传。
《条例》首次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巡视巡察范围,省、市两级红色资源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同步运行,省重点红色纪念场馆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省级专项资金同步设立,实现了“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被写入条例总则。任何修缮、复制须坚持“尊重原貌、最小干预”,由文物、退役军人事务、党史等多部门联动实施抢救性保护。目前,贵州已完成140余个长征文物修缮项目,遵义会议纪念馆等25个重点场馆的数字化升级全面提速。
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贵州正加快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和数据库,系统梳理抗战及长征时期在黔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学界和社会提供权威、翔实的“贵州红色地图”。
《条例》明确,全省党校、干部学院须将红色资源纳入主体班次教学;中小学每学年开设“开学第一课”,常态化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如今,“长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成为贵州校园的新风尚。
“红飘带”数字艺术馆、《伟大转折》沉浸式剧目等标杆项目相继落地,统一的“长征文化”品牌标识亮相各大平台,带动革命老区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文创产业加速发展,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铿锵。
《条例》对歪曲、丑化、亵渎英雄烈士事迹以及有损纪念设施环境氛围的行为“零容忍”,违法者将被依法追责。
红色贵州,正以法治之名,向未来递交一份“精神永不灭”的庄严承诺。
推荐阅读: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抗战中的壮举 传承中的守护——贵州以法治之力推动抗战遗址保护与传承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桥:日军侵华的“地理终点”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路:物资运输的“生命通道”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关:抗战后方的“救援心脏”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村:改造日俘的“和平之所”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校:西迁湄潭的“东方剑桥”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站:联通东西的“地下血脉”
策划 付松 黄峰 胡政 范良丽 黄丽媛
设计 李昂 杨丽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光平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