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登艾山,青未了春色满眼

阳春登艾山,青未了春色满眼"/

这两首词(或诗)都与艾山有关,但作者和时代不同。
1. "《青未了·阳春登艾山》" "作者:" 这首词的作者是 "张孝祥"(南宋)。 "词牌:" 《青未了》。 "背景:"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词人,抗金英雄。这首词很可能作于他晚年,或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罢官后,心情较为复杂之时所作。艾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内容概要:" 这首词是张孝祥登临艾山所作。上片描写登山的所见所感,山景壮丽,引发思乡之情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下片抒发个人情怀,可能包含着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对个人仕途失意的抑郁,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沉醉与寄托。词风雄浑壮阔,情感深沉。 "名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此句化用汉乐府《长歌行》,并非词原文,可能是对词意境的概括或误解。词中描写艾山景色的句子更具特色,如“"极目楚天舒"”等

相关内容:

阳春登艾山

文/郭建荣

在这疫情再次来袭的不安宁的春天;总会有一些温暖藏在彼此的心中;总有一朵花的开放让人们停留下急匆匆的脚步。

杏花,是在艾山上悄悄地开的,东山一簇西山一簇,不成行也不排队,随性绽放,随遇而安。甚至还跑到山脚下一户朴素的人家,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粉白色的花瓣举在枝头,探出墙头。招摇多情的样子毫不掩饰,惹得登山人踮起脚尖去捕捉它们的风采。此时,爱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出宋朝诗人叶少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艾山上的山道是石阶通顶的,攀登在石阶上,静听风穿松林声,百鸟争鸣声,啄木鸟敲打着古木声……顿足寻声瞧树林的那一刻,停下脚步,心慢慢静了下来,接纳,融入,陶醉。置身于林间幽道边,自已的融入自然之中,是随风摇曳的松柏,是停留在靑褐色树杈上自由欢唱的鸟儿,是躲藏在林间的小松鼠,是那满山遍野的迎春花,感受着大地的脉搏,万物的和谐,沉津在鸟语花香、万木葱荣的世界,让人拥有了恢宏的幸福感。睹物生情,不禁感叹:当人类与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了,疫情是否就该退散去了,不留半点痕迹?

忽然 ,啄木鸟和麻雀飞出了树林,飞得也没那么远,只是从这片树林飞到那片树林,它们站在树梢歪着脑袋瞭望着,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好奇的人们朝着它们的方向寻去,发现了一片翠绿的小竹林,小竹林里来了一群练太极的老者。他们神采奕奕,凝神静气,招势一致。他们统一穿着的白色红边的太极服,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在晨辉中缓缓舞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年轻的人们看着羡慕,跑过去也跟着比划起来,虽不协调但神态自若,神定气闲。树林里安静下来,惊恐的鸟儿飞了回来,啄木鸟站在枝丫上,直愣愣地看着。麻雀却直接落在了地上,它们小心翼翼来回挪动着身子,恐怕打搅了谁,像极了一群好奇懂事的孩子。

再向前攀登,但见石阶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松柏,仿佛一把把大伞遮住了春天的阳光。绿荫凉台 ,松香拂面,想象着要是在炎热的夏天,所有树木蓬勃茂密,凉风习习,背上一壶清茶,约三五好友,依山而坐,对弈,读书,谈天论地,真是乘凉避暑的好地方。半山腰 ,一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突然立在了灰色石阶的中央。那人双手扶树大口喘着粗气,仰头望着蔚蓝的天空,感叹修石阶的工匠师傅,善念存缘,没有去掉路中间这棵挡路的树。给爬山的人带来了休憩歇脚的方便。扶树静坐 ,置身山腰,想象着初春那些耐不住性子的植物,破土,发芽,生长,抽穗,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终于到达艾山之颠!我们凭栏小息,静观人来人往,上上下下。 下山的人儿哼着小曲,把脱下的上衣搭在肩膀上,脚步轻松,大汗淋漓,满面春光 。我想,这精气神得干掉多少上山前的烦恼?下山后对所见的一切也都会心存感念、满腹释怀:看哪儿都是一片春光满山好!

壹点号 望月文学

发布于 2025-10-06 07:28
收藏
1
上一篇:春之曲丨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生机盎然 下一篇:阳春盛誉全球,揭秘国际上以“阳春”命名的6种神奇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