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啥一冷一激动,身上就起“鸡皮疙瘩”?
身上起“鸡皮疙瘩”,也就是医学上称为“毛囊性竖毛肌收缩”(Piloerection)或俗称“鸡皮疙瘩”的现象,通常在感觉寒冷或受到强烈情绪(如激动、害怕、感动)影响时出现。这背后有几个生理原因:
1. "古老的本能反应 - 寒冷防御:"
"祖先的遗产:" 这种反应源于我们祖先的生存本能。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覆盖着较厚的毛发。当感到寒冷时,毛囊周围的竖毛肌(Arrector pili muscles)会收缩,将毛发竖立起来。
"增加保温:" 毛发竖立起来,可以在毛发和皮肤之间形成更多的空气层,从而增加身体的隔热效果,帮助保持体温。虽然现代人类毛发较少,但这个反射仍然存在。
"一冷就起鸡皮疙瘩:" 所以,当你感到寒冷时,身体会自动触发这个古老的防御机制,试图通过收缩竖毛肌(虽然效果在现代人类身上不显著)来“立起”毛发,从而(理论上)保暖。这就是为什么一冷就起鸡皮疙瘩的主要原因。
2. "情绪与“战或逃”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 强烈的情绪,无论是激动、兴奋、恐惧还是感动,都会刺激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这是身体应对压力或紧急情况时的“
相关内容:
“鸡皮疙瘩”?是身体里藏的小心思。
有没有发现,生活里总有那么些瞬间,皮肤会突然“炸毛”——冬天刚从被窝爬出来,冷空气一吹,胳膊上立马冒出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凸起;刷恐怖片到高能镜头,吓得一哆嗦,后颈的皮肤瞬间变得糙糙的;甚至有时候听到一首超戳心的歌,鸡皮疙瘩能从胳膊一路爬到后背。这磨人的“鸡皮疙瘩”,到底是来凑热闹的,还是身体在偷偷搞事情?
其实这小疙瘩有个正经学名,叫“立毛肌收缩”,说白了就是皮肤底下藏着一群迷你“小肌肉”,一受刺激就抱团“立正站好”,把汗毛给顶了起来,从表面看就成了我们熟悉的鸡皮疙瘩。别嫌它丑,这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技能”,只不过现在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往前倒个几万年,咱们的祖先还是浑身长满长毛的“毛孩子”,一旦遇到冷风,立毛肌一收缩,汗毛竖起来能形成一层“空气保温层”,就像给身体裹了件小棉袄;要是碰到凶猛的野兽,汗毛炸开,整个人看起来“毛茸茸”的,能假装自己很壮,威慑敌人。现在咱们毛发退化了,这技能没了当年的实用价值,却成了身体的“情绪晴雨表”,一有风吹草动就出来刷存在感。
最常见的触发开关绝对是“冷”。冬天穿少了出门,风像小刀子似的刮在身上,立毛肌立马警觉:“不好,主人要冻着了!”赶紧收缩竖汗毛,可惜现在的汗毛太短,撑不起保温层,只能徒劳地鼓出一堆小疙瘩,仿佛在说:“我尽力了,要不你赶紧加件衣服?”夏天进空调房也一样,从30多度的室外突然扎进16度的冷气里,皮肤瞬间“瞳孔地震”,鸡皮疙瘩此起彼伏,活像撒了一把小芝麻。
除了冷,情绪波动也是“鸡皮疙瘩制造机”。看恐怖片时,当反派突然从门后跳出来,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先一步拉响警报,立毛肌“唰”地收缩,鸡皮疙瘩跟着冒出来,顺带还附赠一阵哆嗦——这是身体在帮你释放紧张感。还有听演唱会的时候,歌手一飙高音,全场欢呼瞬间点燃气氛,你跟着热血沸腾,鸡皮疙瘩就像跟着节奏跳舞,一层接一层地冒,这大概就是身体在说:“这氛围,我太爱了!”
有时候,甚至连触摸到奇怪的东西都会触发它。比如不小心摸到黏糊糊的虫子,或者碰到冰冷滑腻的玻璃,皮肤瞬间“嫌弃”地起一层鸡皮疙瘩,仿佛在抗议:“这触感,离我远点!”还有人吃超酸的柠檬、超辣的火锅时,口腔受到刺激,连带着胳膊上都能冒出鸡皮疙瘩,活像身体在同步“皱眉”。
这么看来,鸡皮疙瘩虽然偶尔有点影响美观,却是身体最直白的“小表情”——冷了它提醒你添衣,怕了它陪你紧张,开心了它跟你一起激动。下次再看到胳膊上冒出这些小疙瘩,别嫌弃,不如会心一笑:原来我的身体,一直在用这种可爱的方式关心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