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穆什丽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展现与中国合作无限机遇

专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穆什丽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展现与中国合作无限机遇"/

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和核心内容生成的专访稿:
"专访: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提供与中国合作机遇——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穆什丽法"
"(本报记者 [您的姓名/机构名称])"
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即将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MAB Convention)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平台。它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穆什丽法(Professor Muslihah Musa),她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意义、机遇,特别是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合作契机,分享了她的深刻见解。
"穆什丽法教授,您如何看待即将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穆什丽法教授表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核心活动之一。它的召开,不仅是对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设成就的一次检阅,更是汇集全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社区代表和利益相关方,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等关键议题的重要契机。此次大会预计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代表,对于提升全球对生物圈保护区价值的认识,促进知识共享和最佳实践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您认为,这次大会为中国提供了哪些具体的合作机遇?"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新华社吉隆坡9月27日电 专访|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提供与中国合作机遇——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穆什丽法

新华社记者王嘉伟 谭耀明

“杭州之行令人难忘,也为团队年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9月22日至2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带领团队赴华参会的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穆什丽法·伊德里斯与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大会提供了与全球专家特别是中国同行深入交流的平台,马来西亚青年科研人员得以开阔视野并拓展国际合作机遇。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该计划提出一种新型自然保护理念,即设立生物圈保护区,把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找出一条既能保护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该活动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穆什丽法表示,大会期间,与会专家讨论了诸多关键议题,包括生物圈保护区为社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兼顾尚未发挥明显作用的保护区并探寻多元的整合治理方案等。

她说,大会上中方以现代化手段呈现生物圈保护区相关议题,体现出现代化技术新趋势,这种做法可以吸引更多参与者并提高相关议题认知度。

谈及本次大会提供的机遇,穆什丽法特别表示,希望能加强与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合作,进一步推动马来西亚的珍尼湖保护。珍尼湖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天然淡水湖,生物资源丰富,还是许多濒危物种的关键栖息地,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马来西亚首个生物圈保护区。穆什丽法是珍尼湖研究中心荣誉顾问。

她介绍说,珍尼湖面临复杂矛盾与多重挑战。科研团队早期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优先保障关键物种与水质安全。如今,保护区工作重点已从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质,拓展到兼顾自然环境、原住民福祉、政府治理需求等多方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珍尼湖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已走过16年,即将迎来新的评估周期。我们希望在中国同行的参与下,留下更完整的修复记录,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她说。

穆什丽法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案例。她认为马来西亚与中国南方在气候环境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双方在生态修复、农业增产与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望相互借鉴,合作空间广阔。

她还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也走在前列,我们希望借助先进的太阳能技术推动珍尼湖绿色转型。”

在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方面,穆什丽法提到一个借鉴中国经验的成功案例。她曾在中国苗族聚居区见到传统植物染布工艺得到完整传承,这一工艺被引入马来西亚,原住民利用当地植物进行染色,制作手工艺品,拓展可持续生计。

她还表示,农业在人与生物圈关系中非常重要,希望未来有机会赴华学习“小地块高产”的实践经验,把成熟技术带回马来西亚,提高当地小农户作物产量。“我们希望继续向中国学习,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发布于 2025-10-04 22:43
收藏
1
上一篇:马来西亚建国与发展,儒家“立人达人”思想在海外的精彩演绎 下一篇:马来西亚海滩悲剧,三名男孩玩水遇大浪,两人获救一人不幸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