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施琅,两个人名字不难记,却在中国历史上掷地有声。他们,一个收复台湾于荷兰殖民者之手,一个又从郑家集团手中重新纳台入版图。整件事说来简单,却又处处充满了意外与执着,像风雨中的一杆旗。在这一连串行动里,刀光剑影没有太多罗曼蒂克,只有冷静的判断与干准的落点。

明明冷兵器年代不厚道,也没听他们喊技术难题。荷兰人修炮台守海峡,郑成功还是打了进去。康熙年间的施琅,连等候都不愿意,把登陆战打成一锤定音。两次落点都像下棋,想拖成持久战都难,反正一旦上了岸,台地的守方总没撑太久!现在依旧有谁觉得技术层面拖泥带水,其实就像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把视线转到现代,乌克兰与台岛,名字看上去很远,实际差得可不止一个民族的距离。乌克兰有辽阔的地面纵深,不怕你从哪儿进来,退一步还能拉着对手消耗。台岛没有这份厚实,只要突破壳子,剩下的就谈不上什么绝对防线。

历史那些资料说得清楚,当初郑成功并不是游刃有余,他上岛也难,部下还在泉州等船。但就算这样,荷兰守军很快撑不住。施琅的战略更是实在,拼的就是抢滩瞬间,把时间切成刀片。如果台军真想学当年国军依赖外援,那无非是历史重演,美援的意义并不大,但细想又不是一模一样,毕竟时代变了。
关键处其实还不在打仗。民族认同感像地下水一样,它不出声,但渗透力有时候连铁都能穿。当年郑家的后辈在台湾经营几十年,施琅登陆后竟没遇到什么烽烟四起。来的人没把征服看做迫害,留下的人没想着拼命做岛外的旗帜。这不是偶然,多少还真是骨子里的认同。岛民自我定位的方式,推倒重来却一直没搬过家。

但话说回头,乌克兰又不一样。斯拉夫血脉摆在那里,但分家分得利索。苏联解体没给他们带来国家认同的崩塌,乌克兰人心想的未必是俄国那套。俄罗斯要打,人家抵抗是抵抗,北约帮忙归帮忙。真要打下来,后续还得看民心,“征服”就像走在沙滩上。
这才是难点,统一不是敲门进屋,大家喜气洋洋就一切搞定。台岛上曾经没有出现大规模持久反抗,也许说明民族认同这回事,根还在,拔不掉。现在这样还会不会一样?没人敢拍胸脯打包票。这和乌克兰,天壤云泥。

所以如果只问战事本身,打台湾和乌克兰真不是一个难度系数。登陆难归难,撑死是第一步。后面的治理,在历史上也没见形成过不可收拾的僵局。不过,真到今天,台岛一旦骚动,外部势力蛰伏多时,不见得完全无关痛痒。有人觉得美国的牵制其实没什么,一出手也只能打打嘴仗,未必真实吗?可另一些人却认为,一旦白宫真介入,没有美国,搞不好格局真变。
而大陆始终把统一决心说得最明也最软,为的就是给台岛一个台阶。谁都不想台北成焦土,这话今年还在李强总理两会记者会上提过。他们盘算更多是如何收台不伤筋动骨。所有手段都围着一个小目标:让两岸平稳过渡,不至于乱了大家的节奏。复杂?其实也有质朴的成分在里面。
海洋战略,讲究的不是一城一池,而是通路和节点。如果台湾让外部势力掌控,那一条看得见的海上锁链就来了。高雄一关不在手,北京就总觉得海上走不远。只要锁链没绕脖子,中国的太平洋战略才有底气谈发展。有人甚至整理了“第一岛链”理论,看着地图划线——从北海道经琉球、台湾、菲律宾,一路绕到南洋。数据在公开资料上到处都是,2023年美国国防部还专门分析过台湾的战略地位。左不过兵棋推演,拼的是底牌。
如果台岛突然裂出去,让别的国家插手,这里的游戏规则瞬间变了。中国的未来海权就卡在岛链上,想发展成世界强国难度可想而知。再往外谋划,无论近期远景都要踩刹车。有人觉得这是杞人忧天?可连续十年国防报告都强调一事——台岛是中国海防绝对链条。没有例外。
最后,也不是每个人都觉得统一就是天经地义。岛内有犹疑,岛外有干涉,华人圈子讨论越来越激烈。传统上的民族认同被时代搅动,谁都担心遭遇巨变。可充满矛盾的年代,也容得下各色声音。
不过,还是有共识的地方。管它层层阻力、外部制衡也好,台岛迟早要回归,这一逻辑吊诡得很。有人说不是常理,偏偏一直发生。拿数据看吧,1949年以来岛内经济孤立因素年年增多,却没有分裂成两个完全对立的体系。这数据大把(台经院、国家发改委资料均有),2022年大陆和台岛贸易额高达3200亿美元,排名是台方外贸第一。他们嘴上说要分开,手底下却谁也离不开谁,这流程怪怪的,像一对时不时吵架却总归在一起的搭档。
有人怀疑:真要统一,经济不是问题,军事不是问题,文化不是问题。只剩心理过得去不过得去。有时候,这心理门槛才是最难过的。可也有人觉得,只要利在一处,其他都是跟着走的。矛盾吗?这就是现实。
再换个视角。美国真的是只想让台岛安稳发展?华盛顿精英们算得仔细,台岛成焦土就能有机会卡死中国,兵不血刃。这操作思路在2024年美智库《斯坦福亚太报告》中有过,原文翻译其实挺狠,而岛内也是清楚明白。和平统一当然最好,一张王牌在手,谁也不傻。
现阶段,台岛的吊诡就在于:内有旧识,外有劲敌。过去解决了问题,未必代表以后还行。两次易主都快得惊人,但今天情况和彼时天差地别。大陆要稳,美方想搅,台岛社会当下夹缝生存,各有算计。
不排除某一天骤然落子,某一天又停顿数载。真的,看待台岛,以前是割席断义的激烈,现在变成了拉锯战下的温吞。已经不是你争我抢一锤定音,反而成了一场漫长的心理博弈。每个人都等一个合适的信号,真实的困局很可能就是谁都不敢抢先揭牌。
归根到底,台岛收复现在就是中国发展进程里绕不开的一笔。谈利害,讲民族,绕个圈还是要落回现实。没人能绝对说清下一个转折点什么时候到,但从政策、战略、经济、心理各条线上织成的网,在拉力旷日持久里隐隐作响。就这么着,时间还要溜过去,谁知道会不会再来一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谁又敢肯定,这次还会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