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韵,都市人的心灵向往之地

山之韵,都市人的心灵向往之地"/

“山,都市人的向往” 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对比,点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在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都市丛林里,生活节奏快,压力巨大,人们常常感到疲惫、压抑和隔绝。而山,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恰恰能提供都市人所缺乏的东西,因此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
这种向往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对自然的渴望:" 都市环境相对人工化,绿色稀少。山代表了原始、纯粹的自然风光——青翠的树木、蜿蜒的山路、清澈的溪流、变幻的云雾。人们向往山,是渴望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雨露,看到未经雕琢的美。 2. "对宁静的追寻:" 都市是喧嚣和忙碌的代名词,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山则往往意味着安静、清幽,远离尘嚣。人们向往山,是想暂时逃离日常的烦扰,寻找内心的平静,让身心得到休憩和放松。 3. "对自由的向往:" 在都市中,人的行动常常受到规则、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山野则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随意行走、探索、发呆,甚至露营、攀岩。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是都市人内心对自由的呼唤。 4. "对挑战与探索的刺激:" 并非所有人都向往仅仅是“躺平”的宁静。登山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克服困难、

相关内容:


山,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对久居平原都市的人们,山是他们难以释怀的向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相伴而来的全民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癌症、抑郁症等等,都成为这个时代城市的新标签。快节奏、紧张、烦燥、坐卧不安似乎成为城市人的常态。安静下来的时候,人们才想到,这不应该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于是在城市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里就会生出逃遁的欲望。


山和海无疑是人们最大的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空山新雨,青翠欲滴,都会让人身体和心灵得到内在的舒适与安宁。但这些美好却总是疏离我们,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特别是那些上班族,无暇也无条件实现此等梦想。他们的生活就只剩下眼前的苟且,而没有了诗意的远方。



山是极美的。它宏伟壮丽,挺拔苍翠。横亘于大地之上。山的美更在于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造物主给它集中了瑰丽和神奇。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的眼睛永远不会厌倦秀丽的景观,人对美的爱恋也是不会疲劳的。这种美使人胸怀荡涤,使人眼眶欲碎。



我和我的朋友亲戚都到了退休年纪,有暇了,也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观海临风固然惬意,无奈我们这儿离海太远;而观山休憩则不能算是奢望。


两年前的夏天,郑州酷暑难耐。一位亲戚说嵩县白云山脚有一小镇,环境不错,有山居小套房出售,咱们去看看吧!于是我们便结伴前往。此行虽属临时起意,但却拨动了我内心潜在的渴望。


车行260多公里就到了白云小镇。一下车便袭来山风习习,顿觉凉爽清透。举目四望,皆是碧绿的群山,或岭或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翠绿、浅绿、油绿、墨绿,都是那么养眼,都是使人舒服、让人心旷神怡的色彩。嗯,这不就是我心底里诗意的远方吗?



没有犹豫,我们同行的几家亲戚当天即签单,各购买了一个小套洋楼住房。此刻我们也成为了依山而居的“山民”了。虽然我们不一定全年四季常住小镇,但当我们想要暂时逃离都市喧嚣、换个心情时,便可随时回到山间的家。




白云小镇处于伏牛山腹地。伏牛山脉是我国南北气候,即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是长江、黄河、淮河的分水岭,也是这三大水系一些重要支流的发源地。是中生代白垩纪恐龙的故乡。这里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相对稀少,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初入小镇的几天中,我数次登上小镇至高点极目舒望。远处的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近处的林,青翠欲滴,郁郁苍苍。浑厚粗犷与清秀玲珑并茂。大气磅礴与自然幽婉交融。清晨,以绵绵群山为地平线,太阳缓缓爬上山头,给小镇投来第一缕光照。东边半沟村白墙黛瓦的民居小楼和文化墙掩映的百年竹林,似一幅静止的山村油画。傍晚,橙色夕阳点亮了西边天桥沟村街道的灯光,也点燃了村民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为了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翌日吃过早饭,我们便决定向山野进发,尽量贴近山的怀抱,吸吮山的气息。我换上清爽的便装,穿双柔软的运动鞋,与亲友相随顺着山坡的小路,缓缓上行。


小路两旁长着许多不知名的山野花,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红的开的热烈,黄的开的淡雅,白的开的高洁,紫的开的深沉,泼泼洒洒,在山间早晨的微风中尽量展示着烂漫的姿态。此时此刻心中所有的不安都已消失,心情格外轻松。不知从什么地方漂来一阵阵栀子花的香味,这浓浓的花香与山间泥土潮湿的清香混合在一起,沁人心脾,让人似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翻过在建的高速公路,我们走入山间崎岖的小道,踩在松软的落叶上,杂草拂过脚踝。时值盛夏,本以为要冒着酷暑爬山。可山林里的夏却少了几分急切和焦躁,它被山林绿植中和出了温润清爽。山间空气洁净如洗,阳光比都市更加灿烂明亮。若在阳光直晒下也觉发烫。但躲在树荫下,马上就不热了,还有徐徐山风吹拂,更觉爽快。走累了,坐石头上歇会儿。找一根枯树枝当拐杖助力,继续攀登。



也不知攀爬了有多高,渐觉身边白云缭绕。我似乎明白了此地为什么叫白云山、白云小镇了。南北朝陶弘景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宋代徐积曰:“我是白云云是我,自知云我不须分。时人若问山翁意,看取山头一片云。”



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此时我自然的想到了山的文化含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与山有着不解之缘,山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人们对山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崇拜和敬畏。古人认为山是神居住的地方。历代帝王均有登山祭祀和封禅的传统。帝王自诩君权神授,受命于天。他们直观地认为高山之巅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可直接与天对话。因而山充满了神密色彩,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所。



山,厚重而实在,不像尘泥随风飘散。山,稳重而肃默,不象草木随风倾倒。面对巍峨的高山,人们会产生一种崇高感,具有德高望重的象征意味。《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山的雄伟高大、宽阔且内敛的气质,渐渐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山给东方人性格中注入了沉稳、坚韧、内敛的特征。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歌咏山川的诗篇汗牛充栋,这也无疑给山川增加了大量的文化色彩。如李白的“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白居易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民国一位文学家形容俯看的群山象一群拥挤而坐、东倒西歪的醉汉。挺风趣挺形象,八成他也是位饮者。



很多名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以文化为支撑的。名山都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明史迹。只有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兼具而相得益彰,才能被人们膜拜。山文化含盖面很广,与神话传说、地理生态、历史、宗教、文学、建筑等等都密切相关。它是各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山必有林。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雅士鸿儒大都寄情于山林。他们谢绝尘世、修身养性,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他们追求这山一样的古朴秀丽、典雅静穆。鄙视仕途小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卑下做派。


山林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美静㴵的环境与佛和道的精神境界是契合相通的。中国所有的名山,都建有寺院或道观。和尚们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道士们说:“天下名山皆洞天福地”。距离白云小镇几百米的深山之中,便有一座“紫云观”。它给这里的山注入了道教文化的内涵。


(白云小镇附近深山里的紫云观)



古人说:“青山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无忧,因风而皱。” 山水在人的眼中从来都是含有情绪的,寄托着人世间难以言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茏茏葱葱的青山脚下流淌着诗意。



我庆幸,入住了白云小镇,推窗见山,寻找这般诗情不必再远足。宁静时刻,山水之间蕴含着我的期待与向往,让身体和心灵回归自然,在山林的怀抱中,感受莺歌蝶舞、鸟语松风的美好,体悟云淡风轻 、山容海纳的意境。

发布于 2025-10-02 20:11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重庆,探寻“山城”得名之谜 下一篇:魏斌探析,名山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与形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