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传承千年文化底蕴的瑰宝

斯文在兹,传承千年文化底蕴的瑰宝"/

“斯文在兹” (sī wén zài zī)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古语,源自《论语·子罕》篇。
原文是:"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有徒。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得免于难矣。”"
"含义解释:"
1. "直接出处:" 孔子在评价周文王(周公旦)去世后,文化典籍和礼乐制度都传承在孔子自己手上时所说的。意思是:“周文王去世了,文化(文王所代表的周朝的礼乐制度、文化精神)不就在我这里吗?” 2. "深层含义:" 这句话后来被引申,用来强调"文化、文明、礼乐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范"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些是"传承有序、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 3. "现代解读:" 在现代语境下,“斯文在兹”常常被用来: 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为保护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 象征"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或传承者。 寓意"维护社会文明、道德和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有时也指代"某个重要人物或机构"是某种文化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田东江

前几天在广州图书馆参加了一位老领导的“书法、学术暨捐赠藏书藏品展”,主题名曰“斯文在兹”。30多年前,我和老领导在同一单位工作,以我对老领导的了解,觉得恰如其分。无独有偶,去年,我将自己出版的作品捐给母校中山大学图书馆时,发现书库正门上方挂有一框,端端正正书写的也是“斯文在兹”四个大字。

斯文在兹,源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因为孔子的模样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在孔子的语境里,斯文指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杨伯峻先生翻译这段文字: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便道:“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

后来言及斯文,每每是指举止文雅的人,儒士、文人或者读书人。《儒林外史》第十回,门房告三公子有先生求见,三公子道:“那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看门的道:“他有五六十岁,头上也戴的是方巾,穿的件茧绸直裰,像个斯文人。”《警世通言》第六卷,俞良去临安应考,“金榜无名”,于是“有些银两,只买酒吃,消愁解闷”。旅店老板娘孙婆埋怨了几句,他一触即跳。孙婆笑道:“从不曾见恁般主顾!白住了许多时店房,到还要诈钱撒泼,也不像斯文体面。”另一边厢,太上皇宋高宗为了圆梦,“更换衣装,扮作文人秀才,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结果,“不像斯文体面”的与“扮作斯文模样”、身份地位悬殊的两人,先因为高宗的梦,再因为俞良的题诗产生了交集,俞良一家伙便“被授成都府太守”。那年头,提拔谁不提拔谁,提拔到什么程度,官大的说了算。

有趣的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也觉得自己是个斯文人。第五十六回,师徒四人投宿一人家,鉴于那家老者刚才被等的样貌吓得“魄散魂飞,面容失色”,唐僧乃吩咐徒弟:“今进去相见,切勿抗礼,各要尊重些。”八戒马上表白:“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也旋即揶揄他:“不是嘴长、耳大、脸丑,便也是一个好男子。”不过,电视剧《西游记》第十二集,八戒却发表了另一番妙论。他吃相太难看,沙僧要他斯文些。他说:“斯文,斯文,还没完没了了,老是斯文。我肚子饿得慌,那斯文呐,当不了饭吃。”并且,“这天下斯文的人哪,都得吃五谷杂粮,那才能获得者痛快”。

与斯文在兹相对应的,无疑是斯文扫地,那是因为社会风气等种种原因,使文化或文化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宋史纪事本末·史嵩之起复》载,“时范钟、刘伯正暂领相事,恶京学生言事,谓皆游士鼓倡之”,要求京兆尹“逐游士”。而“诸生闻之,作《卷堂文》,辞先圣以出,曰‘天之将丧斯文,实系兴衰之运,士亦何负于国,遽罹斥逐之辜。静言思之,良可丑也”云云。《卷堂文》大抵相当于罢课宣言了。《坚瓠集》收有蒙求子《卷堂文》,“慨自世降而风微,遂致道衰而日甚”,劝先生另谋生路,实则代之宣泄。看看现实,“毛锥将安用,直须曲意徇人;文章难疗饥,只得垂头丧气”。再看学生,“谁人效立雪杨游,何处寻浴沂童冠”?所以,“农工商贾莫非人,奚必教书为业;城市乡村皆有利,何须处馆营生。从今奋翼,定令飞过愁山;及早回头,还好脱离苦海”,表明斯时斯文扫地到了极点。

当然,还有一种斯文扫地,是“斯文”自身的原因:自甘堕落。

昭梿《啸亭杂录》云,王树勋“幼入京应试,不售,乃于广慧寺为僧”。这个人非常聪明,“剽窃佛氏絮语,以为直通圆觉。又假扶乩、卜筮诸异术,京师士大夫多崇信之”。与此同时,他又“以重贿赂诸人之阍者,故多探刺其阴私事而扬言于外,故人愈尊奉之。蒋予蒲、庞士冠等以词垣名流,甘列弟子之位,其余达官显宦为其门人者无算。朱文正公(珪)正人也,亦与之谈晤,其他可知矣”。被勒令还俗后,王树勋“游荡江湖间”,因为交游的权贵多,居然混到了襄阳知府的位置。其“尝入都引见,刑部尚书金光悌,贪吏也,因其子病剧,延树勋医治。树勋怵以祸福,光悌至长跪请命,人哄传为笑谈”。到了御史石承藻出现,王树勋才走到了头,“上下其章讯之,得实”。嘉庆皇帝称赞石承藻“真御史也”。王树勋被褫职,“遣戍黑龙江”,那些与之有密切往来的达官呢,“光悌以先物故,得免置议,蒋予蒲、宋镕等黜降有差”。令昭梿感慨的是:“夫树勋以一浮荡僧人,乃敢以口舌干请诸大僚为之荐引,致身二千石之贵……诸名士以翰墨名流,而甘为缁衣弟子,以至遭其笞挞之辱,亦可谓斯文扫地矣”。这就不免让人记起树勋的本家——前些年江西那个“大师”王林了。

孔子嘴里的斯文在兹,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老领导的活动主题、母校图书馆的匾额,庶几近之。

发布于 2025-10-02 12:28
收藏
1
上一篇:文脉传承,鄢福初谈“斯文在兹”的文化精神 下一篇:挥手告别,马鸣萧萧,生命眷恋与回忆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