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看濮阳·清丰县,五谷满仓廪,四色绘丰年盛景

庆丰收看濮阳·清丰县,五谷满仓廪,四色绘丰年盛景"/

这是一个关于河南清丰县丰收景象的标题,充满了喜庆和希望。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标题,创作一段内容来描绘这幅丰收画卷:
---
"庆丰收看濮阳 清丰县:五谷满仓廪 四色绘丰年"
金秋时节,沃野千里,沉甸甸的喜悦压弯了枝头,也装满了农家心间。在这充满收获喜悦的时节,“庆丰收看濮阳”系列活动将目光聚焦于豫北明珠——清丰县,一幅“五谷满仓廪,四色绘丰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和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五谷满仓廪”:丰饶景象映初心"
走进清丰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辣椒、火红的柿子、翠绿的蔬菜……作物长势喜人,颗粒饱满。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奏响着丰收的交响曲;粮仓里,金灿灿的粮食堆满了仓廪,散发着诱人的谷香,这是辛勤耕耘换来的最实在的回报,也是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从传统的农耕智慧到现代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清丰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五谷丰登”的梦想照进现实,农民的

相关内容:

□段宝生王世冰纪全举洪慧

晨露未晞,大田里机械轰鸣,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夕阳西下,车间内灯光明亮,工人们忙着对花菇分拣、包装……金秋的清丰展现出一幅多彩的丰收画卷。这个位于豫北的农业大县正以“四色经济”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红动田野红薯辣椒种出好日子

阳邵镇前寒泗滨村春薯种植基地里,红薯收获机轰鸣着来回穿梭。工人们紧随其后,分拣刚挖出的红薯——一个个大小匀称、色泽鲜亮的“西瓜红”红薯被装入专用包装箱,再整齐地码上货车车厢,发往各地商超和批发市场。

“清丰红薯”“清丰红薯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小农丫”等鲜食薯品牌产品畅销全国百余家大型商超。由红薯延伸出的粉条、醋、酒、雪糕等20余种产品,形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完整产业链。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开发,清丰县红薯产业正在实现质的飞跃。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量2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6000余户农户增收。“以前种红薯只能自己拉到集市卖,现在企业上门收购,再加上自己进行加工,一亩地能多赚2000多块钱!”纸房乡种植户张建国笑着说。

仙庄镇辣椒种植基地里同样热闹——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摘,装满辣椒的货车不断从基地开往烘干厂。近年来,清丰县依托适宜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大力推广辣椒种植,引进线椒、羊角椒等优良品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2.8万亩,年产鲜椒4.5万吨,通过烘干、腌制等方式加工后,产品销往山东、河北等地,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

白色经济食用菌产业撑起致富伞

在马庄桥镇食用菌产业园,一座座白色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茶树菇、杏鲍菇鲜嫩饱满,工人们正忙着采收。作为清丰县“四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产业已形成集菌包生产和菌菇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园与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推广智能化种植技术,实现温度、湿度、通风自动化控制,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障了品质。

“现在,我们的菌包生产线每天能生产7万袋,供应周边500余座大棚,年产茶树菇9000吨,总产值超1.2亿元。”产业园负责人赵玉甫介绍说,除鲜品销售外,还开发了菌菇酱、即食菌菇等产品。同时,引入广东薪界生物科技公司,建成菌包厂、冷库、烘干房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大地密码电商平台,日均发货5万余单,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

清丰县的“蘑菇点灯”项目深度挖掘“蘑菇+”文旅价值,围绕“食、住、游、购、娱”场景,打造蘑菇故事汇、烟火夜市、主题民宿等18个特色消费业态,融入非遗手工艺、农耕体验等文化元素。项目建成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8000余万元,被各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带动全网总曝光量3亿余次。这个全国首个以“蘑菇IP”为主题的“农旅融合·产村一体”示范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成为全省改革典型红榜案例。

绿色画卷蔬菜产业奏响增收曲

六塔镇莴笋产业园内,近600座钢架结构大棚沿省道延伸,大棚里莴笋、甘蓝、番茄等蔬菜长势喜人。作为豫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清丰县聚焦“绿色、优质、高效”,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推广“莴笋—西瓜—番茄”三茬轮作模式。这种“时间换空间”的做法,实现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以前种小麦玉米,一亩地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现在搞蔬菜种植,三茬轮作下来,一亩地能赚3万块钱!”六塔镇土什方村党支部书记刘迷玲算了一笔经济账。

位于双庙乡的清丰县绿源有机生活产业园,以有机蔬菜种植为重点,在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下,通过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品牌升级构建起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让蔬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政府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息农业专项贷款,缓解其资金压力,助推其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依托这一支持,产业园建成占地920亩的产业基地,打造出省内唯一百亩以上有机蔬菜基地、豫北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30座日光温室、510座阳光大棚、26座智能培育房的规模化布局,为增收奠定了产能基础。同时,产业园积极构建“基地直供+商超专柜+电商平台”销售网络,与胖东来、永辉等知名商超及美团买菜、京东生鲜等电商平台合作,年配送量达5000吨。此外,产业园还依托冷链物流设施延伸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未来还将探索农旅融合,开发采摘、研学等项目。全链条发展直接带动本地2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超3.5万元,通过“党建+企业+基地+农户”机制设置“扶贫专岗”,优先聘用低收入群体。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5万亩,年产蔬菜26万吨,产值超6亿元,带动1.2万户农户就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金色动能豫丰黄兔“蹦”出大产业

在清丰县豫丰黄兔育种基地,一只只毛色金黄的兔子活泼好动,工作人员正忙着投喂。作为河南省唯一自主培育的肉兔品种,豫丰黄兔兔肉因“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被誉为“长寿肉”“美容肉”,受到市场青睐。从1986年河南省农科院与清丰县联合攻关培育,到2009年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再到如今规模化养殖,豫丰黄兔已成为清丰县特色养殖的“金字招牌”。

清丰县以科技育种为核心,推动家庭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建成豫丰黄兔规模养殖园区33个,年出栏量达500万只,产品远销15个省份。同时,当地积极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发兔肉水饺、火腿、涮锅肉卷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年产值突破7亿元。“我们正在联合科研机构攻关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优化品种,让豫丰黄兔‘跳’上国际餐桌!”清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彦景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豫丰黄兔产业高质量发展。

链式发展“四色”经济融合见成效

清丰县委书记高尚功用“红白绿黄”四色,生动概括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红”不仅代表清丰作为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还有红辣椒和红薯产业;“白”是蓬勃发展的蘑菇产业;“绿”象征着清丰绿色生态农业;“黄”则是极具特色的豫丰黄兔产业。清丰县把资源禀赋变成了可复制的增长公式,这一发展思路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四色”经济。

如今的清丰,智慧农业的景象愈发多彩。金秋的清丰,是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

无人农场里,收割机依据北斗导航规划的路线在田间穿梭,水肥一体化设施正在进行精准灌溉,3500亩玉米4天完成收获;菌菇基地中,30项智能参数调控的菇房里,一朵朵银耳在恒温环境中静静生长;玫瑰大棚内,花香裹着笑语,电商订单让鲜花销售搭上“数字快车”。

“我们将兴业、强县、富民统一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乡村振兴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高尚功如是说。

在这片镌刻着“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荣光的土地上,传统技艺与数字工厂在同一时空里握手,让一粒种子、一朵蘑菇、一只兔子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从种植端的技术赋能、规模扩张,到加工端的附加值提升,再到销售端的市场拓展,清丰县用“一业一条链、四链成体系”的布局思路,让每一种色彩都迸发动能,每一条链条都连接希望,形成了“多业并举、全链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发布于 2025-10-02 10:43
收藏
1
上一篇:河南山水画卷,探寻中原大地壮美山川 下一篇:鲁山板栗,香飘四海,美味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