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安日报】

周国平。
在全球最大书城湾区之眼于宝安揭幕之际,《宝安日报》与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周国平曾以一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集《妞妞》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近年又通过出版《西方哲学史讲义》等著作,不辍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工作。面对当下年轻人普遍感受到的精神虚无与内卷焦虑,周国平以其澄明的人文思考,为我们剖析了这一时代症候。
“哲学不是现成的解药,但它能让你开始认真地寻求答案。”谈及年轻人的精神困惑,周国平开宗明义。他认为,意义的缺失并非新问题,而是人类反复面对的永恒课题。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一种求索精神,引导人们去探寻一种更好的人生状态。
对话深入到尼采对虚无主义时代的著名预言。周国平认为,尼采的洞见在今天得到了惊人的应验。然而,他更进一步阐释了尼采思想中最具力量的一点,即面对虚无的诚实态度。“为了摆脱焦虑而给自己一个虚假的信仰,反而是最糟糕的,是自欺欺人。”周国平说,“尼采强调的是,如果你确实没有找到意义,就要有勇气去承受这种状态。坦然承认和面对,希望才可能生发出来。”
那么,这种诚实的求索将在何处发生?湾区之眼这样的实体文化空间,因其丰富与多元,正为新的对话的发生提供了绝佳的场域。
在手机几乎可以替代一切的今天,为何我们还需要一座如此巨大的书城?周国平认为,阅读的本质是内容,媒介形式是次要的。但他话锋一转,强调作为一个城市,能有一个如此大规模的文化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它是一个标志物,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指出,宏伟的建筑仅仅是开始,湾区之眼的生命力在于其未来的内容填充与精心设计,它需要成为一个能滋养城市精神生活、让大众愿意前往的文化殿堂。
作为一名年届八旬却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清晰的学者,周国平展现了惊人的“与时俱进”。他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当被问及保养秘诀时,他风趣地说:“抽烟喝酒,游泳快走,读书写作。”他坦言,拥抱新媒体是一种顺应时代的传播方式,但明确表示这绝不会取代他“读书、写作、出书”的核心工作。因为所有传播的内容,其根源活水,仍来自于他持之以恒地阅读与思考。
当被问及如何培养阅读习惯时,他说:“我的问题是怎么能够不读书,而不是怎么去读书。阅读已经是我改不掉的生活习惯了。”
对迷茫的年轻人,这似乎是个缺乏明确指导性的,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答案。周国平提醒我们:对抗虚无的,从来不是虚假的口号,而是诚实的自我面对,是持之以恒的智力劳作,以及一个愿意为安放这些严肃求索而敞开大门的物理空间。
■采访实录
周国平:诚实的迷茫,胜过虚假的信仰

周国平(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宝安日报:很多年轻人正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虚无和内卷的压力,您觉得哲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解药吗?
周国平:哲学不一定能够解决你的问题,但是哲学是让你认真地去寻求答案。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个要求,就这么过下去也没事。但如果说你觉得精神空虚,觉得这种状态不对,要去寻求一个更好的人生状态,哲学可以帮助你认真地去寻找。能不能找到我不知道,因为这样的精神危机,从人类历史来说,其实早就有了,并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才刚遇到的。人的意义的欠缺、精神的空虚,是人类在不同时代都会遇到的问题。哲学家们其实都思考过这些问题,而他们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参考。
宝安日报:是的,比如尼采曾预言,接下来两个世纪的历史将是“虚无主义的到来”,您觉得虚无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一种时代精神吗?
周国平:尼采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预言。在他生活的19世纪末,他认为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时代来说,还没真的到来,但已经到了门口。他看到了很多征兆,他对这些征兆都做了分析,我们现在能看到,他的预言是很准的。包括他的权力意志学说、早年对酒神精神的阐述,他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当人已经感到缺乏意义,怎样去为人生创造一种意义。
当然,你也不能说他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也没找到,但他试图解决。我觉得尼采有一个观点很好,就是说这个事情不能勉强。你不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它一个虚假的解决方案,说“我现在找到意义了,应该这样”,这是假的信仰,不是真的信仰。所以他强调,如果你确实没找到,就要敢于承担这样一种状态,承认“我就是没有意义,我正是这种情况”,这样反而有希望。自欺欺人就没希望了。
宝安日报:您参加了湾区之眼的开幕仪式,在一个用手机就能获得各种资讯的时代,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还需要像“湾区之眼”这样巨大而精美的实体空间?
周国平:其实读书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不是工具。手机是工具,纸质书也是工具。如果我们用手机去看那些好书,那些经典著作,那些有内容的书,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读书的媒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城市来说,或者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来说,有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书城,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而且它是个标志物,它很有吸引力。当然,光靠大也不行,需要有很多的内容来填充它,要设计很多内容,让书城成为一个大众特别愿意去的很吸引人的文化存在,哪怕是去打卡也很好。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对城市的精神生活是很有滋养的。
宝安日报:我们关注到您最近也在做短视频,您当初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开始接触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
周国平:目前是有个小团队在帮我做日常的这些维护,但是内容是我提供的。我这个人还是比较与时俱进的,包括当年的博客、微博,然后公众号、视频号,应该说我都没有落后。我觉得这种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快捷化,肯定是很好的。但是我知道,这不能取代我的中心工作,譬如说我写作、我出版书,其实互相并不冲突,但是它不能取代。我的重心仍然是读书、写作、出版我的书。如果短视频都是一些过眼烟云的东西,我觉得也没什么意义,我希望它有内容,而这个内容,实际上还是取决于我的写作状态。
宝安日报:对于现在很多说“读不下去经典”或者“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您可以给大家一些阅读建议吗?
周国平:我的问题并不是怎么读书的问题,我的问题是怎么能够不读书的问题。因为这是我的生活,是我的习惯,我改不掉。你问我应该怎么养成读书习惯,我说不出来,因为对我来说这不是个问题。阅读习惯是长期的积累,也不是一下子能养成的。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文 记者 黄芳 通讯员 李铭赫/图
编辑 胡洁贞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