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家的孩子”,草原上绽放的幸福生活篇章

走近“国家的孩子”,草原上绽放的幸福生活篇章"/

让我们走近“国家的孩子”——那些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成长、生活,并深深扎根于此的孩子们。他们的故事,是对“草原上有我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最生动的诠释。
"走近“国家的孩子”"
“国家的孩子”,这个称呼在内蒙古草原上有着特殊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国家从其他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送到草原,与牧民家庭共同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孩子们。他们中的许多人,父母是支援边疆建设的工人、干部或军人,或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来到草原的。他们与牧民的孩子一起放牧、一起学习、一起在草原上奔跑欢笑,成为了草原家庭的一份子。
"“草原上有我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心声与写照"
对于这些“国家的孩子”而言,草原不仅仅是他们成长的环境,更是他们心中温暖的家和幸福的源泉。这句话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 "独特的成长经历:" "融合的文化:" 他们既带着自己家乡的文化印记,也深深吸收了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语言。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和视野。 "广阔的天地:" 草原的辽阔、自由让他们从小就拥有开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是他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他们力量的象征。

相关内容:

六十多年前,三千多名南方孤儿嗷嗷待哺,关键时刻,内蒙古大草原张开怀抱,哺育了这些“国家的孩子”,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佳话。

原本远隔千里,如今生死相依。没有血缘联系,又早已骨肉相连。当年的南方娃娃,现在儿孙满堂。他们在草原上长大成人,建功立业。在他们眼中,内蒙古大草原就是此生难离的故土。

2025年国庆节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近“国家的孩子”,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岁月,感受他们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达来老人(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1962年,2岁的达来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由都贵玛短暂照料。同年,他被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对牧民夫妇收养,开始了草原新生活。

都贵玛老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她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9月23日,达来在自家草场上赶羊。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3日,达来在自家草场上赶羊。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3日,达来骑摩托车走在自家草场上。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23日,达来骑摩托车走在自家草场上。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3日,达来骑摩托车走在自家草场上。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如今,65岁的达来与妻子乌兰格日勒仍然生活在四子王旗的草原上。“家里有9000多亩草场,养了100多头羊、20多头牛,还有几匹马。”达来说,在草原上放牧充实而忙碌,他喜欢这样的生活。

这是9月23日拍摄的草原上达来的家。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23日,达来走在自家草场上。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23日,达来在自家草场上清扫羊粪。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3日,达来在自家草场上喂鸡。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达来在家中查看与都贵玛的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2006年,在得知都贵玛曾照料过自己后,达来一有机会便去看望都贵玛。“每次去,都贵玛额吉都会询问我的身体情况,问家里牧场草长得好不好。”达来说。

达来(右)与爱人的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考虑到父母逐渐变老,达来的两个儿子曾极力老两口从牧区搬到城区生活,但达来始终不愿离开这片养育他的草原。

“我在草原长大,草原上有我的幸福生活。”

记者:刘金海、连振、李志鹏

编辑:丁赫

发布于 2025-10-01 14:28
收藏
1
上一篇:走近“国家的孩子”,大草原就是我的家 下一篇:探寻尼日尔,揭秘这个神秘国家的魅力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