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田庄小学付阿芬,坚守乡村教育前线,被学生昵称为“付妈妈”的温暖身影

平度市田庄小学付阿芬,坚守乡村教育前线,被学生昵称为“付妈妈”的温暖身影"/

平度市田庄小学教师付阿芬,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多年,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她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付妈妈”。
付阿芬老师的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付老师长期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她认真备课、上课,耐心辅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长。 "关爱学生,无私付出:" 付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她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们补习功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她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必需品。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制作等。她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受学生爱戴,被誉为“付妈妈”:" 付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们不仅把她当作老师,更把她当作自己的妈妈。学生们经常亲切地称呼她为“付妈妈”,这份称呼饱含着学生们对付老师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付阿芬老师的事迹,展现了

相关内容:

付阿芬老师和学生们交流。

  近日,市教育局公示了2025年青岛市教书育人榜样入围名单,全市10位来自不同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入选,平度市田庄镇田庄小学教师付阿芬位列其中。她始终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用28年的坚守诠释了“爱与责任”的真谛,带着满腔的喜爱奔向乡村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田庄小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付妈妈”。

  名校毕业回村当“孩子王”

  199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付阿芬面临人生艰难抉择,一边是城市重点小学的优厚待遇,一边是乡村小学的迫切需要。在别人疑惑的眼光中,她最终选择了回农村老家教书,成为全校乃至全镇唯一一名大学生教师。

  初到田庄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付阿芬记忆犹新:简陋的教室墙壁斑驳脱落,散乱的粉笔灰铺满讲台,调皮的学生在课桌上蹦跳打闹。但这一切并未让她退缩。在第一节课上,付阿芬没有立即训斥学生,而是轻轻吹去讲桌上的粉笔灰,这个细微的动作让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接着,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真诚温暖的笑容,讲述了自己大学生活的见闻,瞬间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对的同学笑一笑!”这样充满智慧的课堂互动,让知识在欢声笑语中传递。课后,老校长激动地握着付阿芬的手说:“付老师,你来了真好哇,给孩子们带来了新气象!”

  付阿芬始终坚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的火种。”那时田庄小学实行包班制,在语文课上,她会带着孩子们朗读红色诗文,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数学课上,她设计生活化的应用题,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课余时间,她组织“小小读书会”,让孩子们分享阅读心得。在付阿芬的带领下,班级成绩从全镇倒数跃居前列,孩子们的眼神里渐渐有了对未来的憧憬。村民们感叹地说:“付老师来了之后,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连说话都更有礼貌了。”

  “历史老师”教英语创佳绩

  网络上曾有“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样的笑谈,现实中却真有教英语的“历史老师”的真人,那就是付阿芬老师。2004年,因为学校缺少英语老师,任教语文的同时她也被安排教英语,作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付阿芬,面对挑战没有退缩。教学内容不清楚,她就利用课余时间先把三到六年级所有的教材看了一遍,又把整个小学阶段英语课标全部通读一遍,把每个学段的重难点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熟记在胸。不懂英语教学模式,她就听专业教师的课,并请教如何讲出重难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发音不准,她就每天练习口语直至深夜。挑灯夜读、边炒菜边背诵单词、边做饭边看题成了她的家常便饭。在准备市级优质课比赛期间,她常常备课到深夜。一次,她一边熬粥一边研究教案,完全沉浸在教学设计中,直到女儿跑出来问:“妈妈,怎么一股糊味?”她才发现锅里的粥早已熬干。看着焦黑的锅底,再看看女儿天真的脸庞,她既愧疚又委屈,但信念的支撑让她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艰苦“补课”,付阿芬很快由一个“门外汉”华丽转身成为一名教学骨干,她不仅在平度市、青岛市业务比赛中屡屡获奖,还辅导学生在英语故事大赛中屡创佳绩。付阿芬创新设计的“小组上台展示”“课中操”等教学形式,让枯燥的英语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常说:“听付老师的英语课,就像一场精彩的旅行!”一位家长在感谢信中写道:“付老师让我的孩子从害怕英语到爱上英语,这样的转变让我们全家都感到惊喜。”

  “校园妈妈”浇灌学子心灵

  付阿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要让他们闪闪发光。”这句话在她对待学生小莹的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小莹是一名特殊的孩子,母亲聋哑且智力障碍,父亲肢体残疾,家庭的重担让这个年幼的女孩变得沉默寡言。付阿芬在家访时看到小莹蹲在灶台前生火做饭的场景,心疼得红了眼眶。从那天起,付阿芬就成了小莹的“校园妈妈”。每天早晨,她都会为小莹梳一个漂亮的辫子;发现小莹的文具旧了,她就悄悄塞给她新的;看到小莹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她就买来棉衣给她换上。付阿芬还为小莹申请了贫困资助,并经常带小莹来家里吃饭。毕业典礼上,小莹含泪唱起《老师我想你》,如今小莹已成长为一名医护人员。

  付阿芬坦言,农村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是一束照亮前路的光。在付阿芬的教育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利用午休时间一对一辅导;对心理敏感的孩子,她通过家访和书信悄悄打开他们的心扉。她的抽屉里常年备着创可贴、红糖和饼干,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付妈妈”。一位已经上大学的学生在给付阿芬的信中写道:“付老师,您当年给我的那包饼干,是我吃过最甜的点心,因为它饱含着您无私的爱。”

  扎根沃土点亮乡村教育星河

  2006年,是付阿芬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当时她正在休产假,但毕业班的学生们在QQ群里留言:“老师,我们想您!”“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教我们?”看着这些真挚的话语,初为人母的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女儿,一边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这个选择让她辗转难眠。最终,她决定提前结束产假返校任教。哺乳期的她将女儿托付给公婆,课间从未请假回家,而是留在办公室为学生补课。

  作为青岛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付阿芬深知“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她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此,她成立了付阿芬名师工作坊,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每周三的教研活动雷打不动,她手把手指导年轻教师备课、磨课,经常工作到深夜。青年教师小綦表示:“第一次上公开课前,付老师陪我修改教案到凌晨,第二天还早早来听我试讲,这份责任心让我深受感动。”在付阿芬的悉心指导下,18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其中5人获得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称号。付阿芬撰写的《以学科育人为导向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研究》等多篇论文获得发表,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付阿芬参与的青岛市课题“利用家乡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已经结题,将当地的革命历史融入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

  “教育是播种,更是传承。”这是付阿芬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她的许多学生也回到乡村任教,让教育的星火生生不息。青年教师小李说:“付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教书,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她是我们永远的榜样。”28年扎根乡村,付阿芬用坚守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她像一株倔强的蒲公英,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田野;她如一座坚实的灯塔,为乡村孩子照亮前行的路;她似一棵挺拔的白杨,在教育的沃土上深深扎根。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钟尚蕾

发布于 2025-10-01 13:43
收藏
1
上一篇:支付宝重磅发布国内首创“AI付”技术,一句话轻松购买瑞幸咖啡! 下一篇:扫码付,产品定义解析——基于获信与活客的支付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