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青岛记忆,胶济铁路的历史回响
让我们以《国破,山河在?!》为引,来探讨青岛记忆中的胶济铁路。
"《国破,山河在?!》——青岛记忆·胶济铁路"
“国破山河在”,杜甫的诗句穿越千年,道尽了乱世中的苍凉与坚韧。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青岛,投向那片曾饱经沧桑的土地,胶济铁路便如同一道深刻的历史刻痕,印证着“山河”的变迁,也映照着“国破”的悲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一、 铁路:殖民者的“血脉”与屈辱的象征"
1899年,德国强租胶澳(青岛),并着手修建胶济铁路。这条铁路,从德国人的角度看,是其“势力范围”内的经济动脉,是他们掠夺资源、输出商品、军事运输的“血脉”。它连接了青岛港与内陆,极大地便利了德国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然而,对于当时的清政府和中国人民而言,胶济铁路从一开始就蒙着一层屈辱的色彩。它是中国领土上第一条由外国(德国)修建和控制的铁路,沿线土地被强占,人民利益被践踏。每一次汽笛的长鸣,都仿佛在提醒着国人这段“国破”的历史。德国人在铁路沿线修建的车站、厂房、住宅区,无不带着鲜明的殖民风格,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城市记忆,也成为了这段屈辱历史的物证
相关内容:
来源:【闪电新闻】
视频加载中...
1899年9月23日开工,1904年6月1日全线建成,横跨山东半岛,东向连通济南、青岛两大城市的胶济线,映射着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苦难与辉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自烽烟四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起,百年胶济铁路印证了诗圣杜甫的千年之叹,也见证了青岛这座近现代历史名城的破碎与抗争。
时间回溯到1937年12月26日,日军第十师团占领济南。1938年1月,日军在青岛从海上登陆,至此,胶济线全线再次陷入日本侵略者手中。
这条贯穿山东半岛的钢铁动脉,在建成三十多年后,沦为侵华日军铁蹄下的交通要道。日军大批的侵华物资,通过铁路快速调配,同时,他们又将掠夺的煤炭、棉花等战略资源通过铁路运往青岛的港口,再转运向日本本土。
为了在铁路沿线修筑工事,日军从附近的村子里横征暴敛,抓壮丁劳工。村民稍有不从就会遭到毒打,甚至丢掉性命。日本占领即墨南泉火车站的6年内,杀害的抗日志士和平民百姓难以计数。车站东侧的场地上经常有被害者的尸体,附近村民称之为“杀人场”。1939年夏,南泉火车站附近姜家坡村110多个村民被日伪军抓去干活,他们采取多种方式与日军周旋,有的相互串联,集体逃跑;有的则抱团互助,集体抗争;有的则采取明顺暗抗等方法,故意拖延工程进度。干活时每个村在所分配路段的两头各安排人放哨,见日本监工靠近,便发暗号提醒,沟下村民听到后假装卖力干活;日本监工走后,村民们就趁机修整、积蓄力量。
这样的抗争在胶济铁路沿线从未停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胶济铁路沿线涌现出大大小小多个铁道武工队、游击队,配合八路军沿铁路开展游击战争,扒铁路,炸机车,打车站,袭日寇,打得日军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胶济铁路,这条连接港口与内陆的交通线,也是一条连接屈辱与抗争的历史线。如今胶济铁路上仍有列车呼啸而过,一列列“复兴号”不断提速,全面迈进新时代,列车向前行驶的每一公里,都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铭记。
齐鲁频道记者 孙超男 任静 周世悦 王苏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