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部队四大团长传奇,旗下四团风采各异,结局各异命运多舛

秋收起义部队四大团长传奇,旗下四团风采各异,结局各异命运多舛"/

秋收起义部队下辖四个团,分别是:
"第一团:" 团长"卢德铭",政治委员"余洒度"。 "第二团:" 团长"余洒度",政治委员"周鲁"。(注:此处的余洒度与第一团团长同名,但通常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余洒度是第二团团长,也是前湘军营长,后叛逃) "第三团:" 团长"张子清",政治委员"黄龙"。 "第四团:" 团长"王尔琢",政治委员"郑毅"。
以下是四名团长的结局:
"卢德铭:" 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的文家市战斗中牺牲,年仅29岁。他是秋收起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之一,被毛泽东誉为“秋收起义的军魂”。 "余洒度:" 1927年9月,在湖南浏阳东门战斗中负伤被俘,牺牲于长沙。关于他的结局,也有说法是他在战斗中失踪,后脱离革命队伍。 "张子清:" 1929年4月,在江西永新县战斗中牺牲。 "王尔琢:" 1927年10月,在湖北咸宁通城

相关内容:

“你说,这世上还有哪个名字,比‘中国共产党’更朴实又叫人心头发紧呢?”有时候我忍不住琢磨,能把“为百姓谋福利”写进名字的,可能真的不多。可现实,哪有什么生来传奇。刚冒出头那会儿,党也是跌跌撞撞,尝过冷遇,也挨过背叛。我记得小时候老辈人说得最多的,不是‘大势所趋’,而是“每走错一步,都是用命换出来的警醒”。可就是这样,每回跌倒了,他们总是弄明白到底哪儿摔的,下次再扛起锄头的时候,人还是那批人,心气却更硬了。

要说起秋收起义啊,不用翻书,我总能在脑子里听到当年的雨声。1927年那年秋天,天灰蒙蒙的,湖南江西那一带的老百姓,没人敢出门闲溜达。毛主席顶着风带着队伍起义,这事后来传开了,谁都觉得新鲜——“还有不怕死,真要和大军阀干的!”秋收起义手头可真紧,几千人,随身还带着家里唯一的破棉衣,大部分是刚从矿上扒拉出来的工人和种地的汉子。四个团,偌大的天下里,也就跟几条孤船似的,风一吹就散架了。

讲来怪,秋收起义的第一团,那个钟文璋团长,算是团里出类拔萃的主儿。黄埔毕业那可是镀了层金,叶挺是他的大靠山,哪有不让人高看一眼的道理。队伍里大多也都是老兵,枪打得规整,步子不乱。可惜老钟这人,牌气是大,脾气也不小。前面几仗赢得太顺,手里的东西越攒越多。有传言说,江西那边的几个地头蛇领着弟兄来参军,其实只盯着缴获,一个个都咬牙红了眼。

呐,这第四团团长邱国轩就是这么个地头蛇。老家本就是吃土匪这碗饭的,后来混上了队伍,依旧改不了那股狠劲儿。他看上一团的枪弹和粮食,心里开始打鼓,没两天竟真带人去抢。那天晚上也没人睡得踏实,天刚蒙亮,营房外头就闹开了。钟文璋这会得亏没睡死,拍脑袋想去挡,谁知门一推就是一把冷枪。闹腾了两三刻钟,硝烟散了人没了。第一团那阵仗算是塌了大半,而钟文璋也是从此像落水的石头,打听不到半点消息。

再说那王新亚,其实也是个苦命人。他带的第二团,大都是安源煤矿上出来的。爬过井下,谁都不怕骨头碰铁的死法。兵少,仗却打得猛。一路从安源到浏阳,时常打着赤脚,上脚的鞋破得露脚趾。王新亚自己背着枪冲第一个,逮着萍乡那个富家的粮仓还给犒劳过兄弟。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到了浏阳碰上国民党正规军埋伏。阵地上一时乱了套,王新亚让炮火隔开,身边副手喊丢了。他最后被人看见是在个小茶摊上借水喝,之后再没人见过他回队。老兵们背地里说他肯定是被乱枪扫落山沟,连招呼都没机会交代。

说起来,革命争气的都是些愿意豁出命的人。不过,三团的苏先骏却让人大跌眼镜。苏先骏黄埔出身,年轻时脾气拗,人精明,嘴皮子却油滑。当初一路随毛主席打过不少硬仗,本该有大前途。可人这事怪,风头最劲时,他竟有了别样的心思。一次夜里队里查东西,偏偏他失踪了半晚,后来露面还装出一副大事情要做的样子。几个月后才传出,他偷摸和老国民党搭上线,把队里情报都卖了,只为一口油水。牛皮吹得响,最后被自家兄弟认出来,绑到江西县城审了个明白。1930年清晨,他堵在墙角没再走出来,枪声是附近乡亲都听得真切。

还有那江湖气十足的邱国轩,头发乱得跟蓬蒿似的,眼珠子比狗还警觉。王天培那年没了,他带着弟兄东躲西藏,干脆在修水山里当了半个土皇帝。这人打仗少有个章法,混惯了山野,规矩半分都守不住。共产党招安他其实也是无奈,想借他的山林地头。可邱国轩骨子里“天高皇帝远”,不是能受军队咸淡管制的。抢兄弟的东西,拆自己的台,事干绝了索性一溜烟消失。可再狡猾,膘肥肉也总有出头一日。没几年他就被萍乡的游击队一网打尽。据说临死还骂不绝口,这种人,按理也算得上是乱世里最典型的“命由己造”。

一晃到9月底,四个团里能站着的只剩一千来人。毛主席那会儿没睡过几个整觉,在三湾改编时,亲自带着人把剩下的家伙都聚拢了。当时的队伍,其实已不像支军队,倒像是一帮被命运裹挟的亲人。成天提着几十斤重的步枪,鞋破得全是补丁,行军间有人掉了泪也不去擦。

小镇子上流传着个说法:这世上最难的,不是找个没被打倒的兄弟,而是找个明知道要挨刀子、还敢跟你上路的人。秋收起义就是这样一伙人——有的消失在夜色里,有的拐了弯走了邪路,还有的宁死不弯脊梁。

秋天的夜露很冷,井冈山脚下,每一条小路都像是踩过血迹才铺好的。后来的历史厚重沉稳,大家都记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来得多艰难。可我始终觉得,真正让人心里打鼓的,是那些无名的小故事和看不见结局的下场。有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实,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或许还是那些跟着党一路打下来的无名之人。他们消失了,背叛了,留下的,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铁骨气。你说,他们到底是被历史忘了,还是某个傍晚被谁悄悄记上一笔?

发布于 2025-09-30 01:57
收藏
1
上一篇:太行脊梁,英雄传颂——平山团,太行山的子弟兵传奇 下一篇:国庆必备!收藏这10条红色主题游线路,带娃开启难忘“红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