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军团”和“师团”搞混:几位“军团长”的命运起伏

师团和军团都是军队里面的编制等级名称,而且都是等级比较高的大编制单位,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军团是师团的上级单位,一个军团会下辖几个师团,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在现实中,师团和军团基本上不会出现在一个编制体系里,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编制体系里面没有关系的编制单位。
你以为“军团”听起来更虎?先别忙下结论。要真聊起来,老兵们会笑,说这是两锅水,别往一起倒。字面像亲戚,骨子里各过各的日子,谁也不归谁管。

先掰开“师团”这两字。日语里这个“团”,更像“作战团队”的那个“团”,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团级单位”的“团”。明治之后,日本把武士那一套收起来,学西式,先把全国分成六块防区,名字挺好听,职责大体是看家护院。后来野心起来,光守家不够用了,又把这六块防区改成能跑能打的六个师团——从“门口看门”变成“背包客”,哪有事去哪。
师团,一度是日本陆军里最大的“固定块”。它自己就要能独立打一仗,下面该有的都有:旅团、联队,再往下的一层层,连技术兵、后勤也都带着,像一个迷你城市,官兵加起来,差不多两万出头。那个年代,能在师一级上跟它叫板的,也就美军师了。

有意思的是,师团上面不是你以为的“军团”,而是“军”。可这“军”常常是临时搭台子,打哪一仗就搭一个框,演完戏一散伙,台子也拆。你要硬说一个例子——电视剧里那位跟李云龙缠斗多年的山西日军,对面那个大框架,按陆军体系叫“第一军”,大概就这意思。再往上,戏台搭得更大:方面军、总军,一层套一层。像“华北方面军”,上面还压着“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那样的庞然大物。这一路的叫法,基本是日本陆军自成一派,其他国家少见。
“军团”这边,血脉要老得多。最早摇旗子的,是古罗马。军团是他们最大的一块硬牌,下面罩着好几个大队,满编时五千上下。要按现代眼光看,体量跟一个旅差不多,职能位置却常常干着“准师”的活儿。你要是随口说“军团长”,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十有八九是凯撒那张侧脸。

中国人第一次玩“军团”,是张作霖吃了个大败仗之后下的狠心。直奉交手,奉军兵多却被吴佩孚打得翻不了身。张作霖回去琢磨,把杨宇霆、郭松龄喊来商量,干脆换打法:底下改成旅,旅上面是军,再往上叠一个“军团”,像是把散沙攥成拳。郭松龄后来起事反奉,手里指挥的,就是“第三军团”,台面上的军团长还是张学良——这位那时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公子哥。后来奉军兵败回到关外,纸牌一洗,又改回军、师那套。
再往后,北伐那几年,国民党这边把牌面摊得更大。蒋、冯、阎、李各领一方,搭了四个巨无霸,名头叫“集团军”。说是集团军,其实更像地区层面的大战略框架,下面才设“军团”,军团之下再分“军”。等北伐告一段落,大家把气儿喘匀,部队一收,最大就留“师”了,这些巨无霸的名号就让它们留在风尘里。
红军这边,路子又不一样。最初是以军、师为主力,等队伍越滚越大,才把几个军拢在一起,叫“军团”。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名字一念出来,就能听见一阵脚步声。军长是谁?后来响当当的两位:林、彭。你要说兵力可观吗?其实未必。主力军团也就一两万人,有的还只有几千。名头很响亮,但是真家伙要靠脚下的那双草鞋。长征往后,减员厉害,军团这口子也就散开了。
抗战爆发,形势逼得国军不得不往“大块头”凑。先把几个师拼成军,再把若干军抱在一起,叫“军团”。这一层,算是野战部队里的硬骨头。台儿庄那一仗,庞炳勋和汤恩伯的军团名字,像拔地而起。庞炳勋是杂牌出身,他的第三军团看着吓人,实际上手里就攥着一个像样的师,几千人,顶着风口浪尖;汤恩伯这边属于中央嫡系,编得齐一点,下辖三个军,算起来也不过六万多,后来添了一个军,才堪堪八万出头。仗打完,疲惫一地,编制又得收拾,军团这块招牌撤下,换成“集团军”的匾。
但名号换了,活儿还在。国军前头叫“集团军”,后来又叫“兵团”。解放军早期没有军团这一级,随后在某个阶段设了二十来个“兵团”,存在的时间很短。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集团军”,其实就是“军”一级,名字不重要,关键还是你能不能打仗。
绕了一圈,我们再看这对“看起来很像”的词。一个“团”是“作战团队”的那个意思,落在师团上,就是“师这个等级的一支战斗群”;另一个“团”,是把几个“军”抱起来的那团人马,军团下辖的是“军”。一个天生就是“独当一面的小城市”,一个是“临时拼成的擂台战队”。两棵树,根本就不是一个园子里长的。
当然,世界上也总有“杂交”的花朵。比如韩国,受日本长期统治影响,建军时很多管理思路就沿着日本的轨道走。平时按“师团”建框架,真到战时,又会把几个师团捆一起,临时搭成“军”。这也不能说怪,只能说明路径依赖有时候很强。
说到底,关于编制的故事,很难纯粹是冷冰冰的表格。它总会牵着人:谁主政,谁握权,谁忧患,谁野心。张作霖败后决心革新,是一种;郭松龄逆行叛旗,又是一种;红军在雪山草地上靠脚力扛着“军团”的名头,那是另一种。台儿庄的巷战里,士兵们打到枪膛发烫,鞋带散了,蹲下系一系,再冲出去,脸上都是灰。你要说编制是什么?是他们背后的那张网,时松时紧,决定他们走到哪,能不能回来。
最后,留个小悬念:在你心里,“军团长”三个字最先对应的是谁?是古罗马那位目光深的凯撒,还是在陕北风里眯着眼的林,或是在雪线边上抡着手杖的彭?或者另有其人。你会怎么选?我有一个答案,但也想听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