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紫微映古都,揭秘天上的紫微垣与北京的紫禁城

天际紫微映古都,揭秘天上的紫微垣与北京的紫禁城"/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诗意的联想!将天上的紫微垣(Ziwei Yuan)与北京的地上的紫禁城(Zǐjìnchéng)联系起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1. "名称的关联与象征意义:" "紫 (Zǐ):" 两者都包含“紫”字。“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上的“紫”常指代北极星(Polaris)附近区域,即紫微垣,被认为是天帝居所,象征尊贵、神秘和中心。地上的“紫禁城”的“紫”也取自于此,指代皇宫所在,是天子居所,同样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威严和神秘。两者都利用“紫”字来强调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特殊性。 "微 (Wēi):" 紫微垣的核心是“紫微星”(即北极星),虽然明亮,但在众星中并非最亮,却处于“中宫”位置,是众星拱卫的中心,象征着稳定、尊贵而非最耀眼的权力中心。紫禁城虽然宏伟壮丽,但其中心并非建筑最高处,而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核心的中轴线,体现了秩序和中心地位。“微”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内敛的、处于核心的、不容置疑的地位。
2

相关内容: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是这样评价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我以为,这实际上是对北京老城整体规划布局的肯定——北京老城最大特色,是以城墙为标志,由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呈“回”字形层层拱卫,以及一条贯通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共同构成“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统领全城的布局。

这其间最核心的是“紫禁城”,那么,它的文化渊源到底是什么?古人如何以“天上的紫微垣”对应建设出地上的紫禁城?

源远流长的北辰崇拜

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正是因为这个地理位置给古代华夏民族带来了一系列亘古不变的文化观念。

在远古时代,“天”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一直是一个摸不着、道不明,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东西。由于天象的变化莫测,同时大自然又威力无比,很多自然现象古人都无法解释,因此将其归结为某种神力的作用。在宇宙的“众神”之中,又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那就是“天帝”。

“唉呀,我的天哪!”这个感叹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人们想象中的“天帝”,变成了中国早期文化寄寓的精神象征。也因于此,无论是从人的主观角度,抑或是从大自然的客观角度而论,以农耕文明为显著特点的华夏大地,从它的原始文明一开始,便与“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业生产必须不违农时,这就在客观上离不开对天体运行的观测,以及对时令推移规律的把握等等。不仅如此,古人总是会把天象的变化和发生的祸福联系在一起,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乃至国家的兴衰,并由此而产生了“天人感应”的神秘观念:也就是说,在宇宙间,“天为至上”,在人世间,“君为至尊”,帝王“受命于天”,而且要“象天设都”;以北为上,皇帝必须是“面南而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等等。

人们从天上找到了至尊的象征,本源的所在。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观念原型,它制约乃至影响着政治与哲学的观念,塑造着“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文化特色,并仿照北极独尊的格局,建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体制。人君与上天的这种“血缘关系”,大抵算得上是中国传统政治上一根最为强大的精神支柱。而“天子”这个人间至高无上的称谓,正是在“君权神授”“天命血缘”这样一种文化传统的“沃土”中诞生的,这是我国古代神权统治思想的核心,也是都城规划设计思想的渊源。

神秘莫测的紫微垣

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先民,仰望天穹所看到的是北天区,在长期的观测中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观念:天界是一个以北极星即“帝星”为中心,以拱极星为基础,由“三垣、四象、五宫、二十八宿”构成的,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庞大体系。满天的星斗都环绕着“帝星”,犹如臣下奉君,形成拱卫之势。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当然,其间的“紫微垣”,因是天帝所居,是最庄严、最神圣的府第。而且也因它位居“五宫”的中央,又称“中宫”,是天帝(即北极星)常居的天宫神阙。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峣峣然各矗立着四座神宫。它们是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并二十八宿。它们异向同心,形成拱卫之势。因此,在天宫中是“主从有序,等级分明”的:天帝、后妃、三公、四辅各居其位;左右星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东藩大臣是“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少卫”;西藩大臣是“右枢”“少尉”“上辅”“少辅”“少卫”“上丞”。十二星辰同时又象征紫微宫坚固的城垣,分别称“紫微左垣”“紫微右垣”,两者合璧,构成一座完整的宫苑,甚至还有天帝率诸神经常出行的集市——天市垣等等。

当我们的先祖从长期的观摩中,从天体的运行中,或是在斗转星移的流转之中,发现唯独“北极”是岿然不动的,从而认为它必定是天的轴心——因为只有轴心才是不动的。于是,便把它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所在,拥戴它作为至高无上的宇宙的主宰——帝星。而我们今天在北纬60度以北所看到的“北斗七星”,乃是拱极圈范围内最为明亮的星座。它由七颗星组成,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四星是一个呈方斗形的容器,称“魁”,是供天帝乘坐的:第五至第七星为“辕”,是供套马的,称为杓(biao),俗称“瓢”。它是被认定为专供天帝乘坐的马车。它所在的位置在北极紫宫附近,很是显要。

按照《天官书》的说法,天帝乘坐的这辆车,是“运乎中央,临制四乡”的。也就是说,它不但在中央运行,统制着各个机构,而且还要巡行于“四乡”。当春分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就象征着天帝巡行到了东方,当夏、秋、冬时分别指向南方、西方和北方,也就是象征着天帝巡行到南方、西方和北方,由此完成四季的循环和“四乡”的运行。

“象天设都”的最后结晶

成书春秋时的《周礼-考工记》“匠人”一节,提出了建设王城的“理想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在这里,“以中为尊”,四面对称的方形结构,便是对紫微宫“四象”和“九天模式”的仿效。

秦王朝以天为则,皇宫建筑追求与天同构,“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天牛”,“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汉长安城崇尚“运乎中央,临制四方”,建斗城自有“中央居要,四方来效,斗车运转,海内晏然”的象征意义。汉长安城上承秦“象天设都”,以宫城前的中轴线统领全城对称的建筑格局,抽象、灵活地表现出了“象天设都”。以上这些,对后世都城的规划建设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并为隋唐的长安城、北宋的东京所继承。它以宫城(太极宫)象征紫微垣,位居正北的中央部位,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沿着宫前的轴线依次布列,而以其正门——承天门为大朝,太极、两仪二殿为日朝和常朝,宫城以南是皇城,中轴线两侧的棋盘式格局分列108个里坊……整个都城雄伟壮丽,蔚为大观。这对后世的都城规划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大都城是历史上都城规划建设中最接近《周礼-考工记》营国篇中所提出的王城建设理想模式的。明清北京城则是在传承、改造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创建成了中国历代都城规划建设的最后结晶。总之,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似乎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向上天索取最高的政治准则,并按照天国理想的模式建设都城。

“象天设都”经历了一个对天的从“自然崇拜”到“自觉模仿”最终到“象征拟似”的演进过程。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紫禁城,便是其登峰造极的产物,只是“象天设都”这一早已积淀成中国封建帝都规划建设的稳固观念,在表现形式上更灵活、更含蓄,更富有文化内涵。而其间的这条被称之为“基本定式”的中轴线,便是自周秦以来,尤其是隋唐以来,都城建设“天人合一,象天设都”高度抽象化了的表达方式。

“紫”是红的极致,地上的紫禁城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太”是大的极致,紫禁城内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中心大殿,建成时称“奉天殿”,后又改称“皇极殿”,到了清代又改称“太和殿”。而自此又以一条御路(中轴线)往南延伸、统领全城,既显示出了“天子”至高无上的绝对威严,又把北京城统领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布列于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又将“象天设都”北极天帝“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在城市空间的布局上得到了最完美、最辉煌的体现。

你看,紫禁城的三大殿是高踞于三层汉白玉砌成的台基之上的,人行走其间需“三上三停”,太和殿的体态,是在逐步登高之中先见到殿顶,后及殿身,因而就显得格外巍峨崇高。而就太和殿本身而言,如果是用传统的空间概念,即“四柱加顶”构成的立方空间为一间的话,就可以看作是体积、面积不等的36间(不包括东西夹室和前廊)。据古建筑专家于倬云先生的测算,中央最大的一间宽8.44米,深11.17米,高14.40米。天花板与地面的距离,是人身高的8倍之多。如果一个人站在大殿的中间仰视,就会感到这个空间是高耸的。而中间最大的这一间,顶上还有一个凹向上方深达1.89米的藻井,更让人有目力不及、高深不可及的感觉。因之,当皇帝升座时,坐在离地面约两米的宝座之上,就显得格外的崇高。

不仅如此,整个紫禁城采用大面积的黄色琉璃瓦做顶,远望似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而宫殿区的宫墙、檐墙又一律是红墙身、红柱子、青下肩,从而在视觉上获得了丰富而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而在紫禁城的周围又以胡同为骨干,形成了形色统一,且是以灰为基调的大面积的低矮四合院。每当盛夏来临,这些四合院中的绿荫又组合成了面积广阔的翠绿色海洋,把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映衬得更加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在色彩的运用上做出如此大胆的设计,并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的城市规划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们说,北京城是我国古代“象天设都”和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而作为都城核心的紫禁城,则是中国数千年来保留得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有一位丹麦的规划大师曾这样赞美北京城: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文并供图/朱祖希

发布于 2025-09-29 23:43
收藏
1
上一篇:史海钩沉,独树一帜的墨家科技思想解析 下一篇:解放战争时期北京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