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独树一帜的墨家科技思想解析

史海钩沉,独树一帜的墨家科技思想解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史海钩沉”系列中的第一个主题:"独树一帜的墨家科技思想"。
墨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常因与儒家并称而为人所熟知。然而,若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核,会发现墨家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极其丰富、系统且具有开创性的见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科技思想体系",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科技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特征"
1. "功利主义与实践性 (Utilitarianism and Practicality):" 这是墨家科技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与儒家强调“义利之辨”,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乐教化不同,墨家将“利”置于重要位置,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墨家的科学技术研究紧紧围绕着"实用"展开,旨在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防御、生产、交通、测量等。他们关注的是技术的有效性、经济性,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或形式美感。
2. "逻辑分析精神 (Spirit of Logical Analysis):" 墨家极其重视逻辑思辨,其创始人墨子被后世誉为“逻辑学之父”。这种严谨的逻辑思维不仅体现在其哲学论证中,也贯穿于其科技研究。在探讨技术原理、设计器械、评估效果时,墨家常常运用"分析、

相关内容: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科技成果独树一帜,墨学研究领域专家杨向奎盛赞,“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逻辑和实验在科学活动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逻辑推理充当理论思维的工具,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来源又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它们标志着科学认识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向理性的转变。中华文化中亦有逻辑和实验存在,甚至说出现时间早于西方,其源头就在《墨经》之中。

关于逻辑。墨家正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逻辑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其一,概念方面“以名举实”。墨家以概念反映特定对象的属性,通过定义揭示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墨家将客观对象的外延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将内涵分为形貌名、居运名、兼名、体名。墨家定义的概念简洁明了、前后相接,完全符合科学建构的基本规则。其二,判断方面“以辞抒意”。墨家通过判断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将判断细分为直言判断、否定直言判断、全称直言判断、特称直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其三,推理方面“以说出故”。墨家通过推理揭示某一判断是否成立,探讨了包括“效”(效法)、“辟”(类比推理)、“侔”(直接推理)、“援”(间接推理)、“推”(归纳)等多种具体推理方法。逻辑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标志着墨学已经从感性直观跨越到理性思考,因此,《墨经》逻辑可以与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享有世界三大逻辑体系的美誉,实至名归。

关于实验。“墨子及其弟子多为‘农与工肆之人’,长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们敏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能在日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性”,通过实验来检验规律的正确与否,并将正确的理论用于改善民生福祉的实践活动,遵循了一条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路线。《墨经》中有许多实验记录和分析,如光影成像实验、杠杆实验以及罂听实验等。

兴利除害的科技情怀

诚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最高宗旨”。墨家的科学理论没有束之高阁或流于空谈,而是不断转化为发明创造用于兴百姓之利、天下之利,除民生之祸、战争之害,这也是墨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与归宿。

器物利民,消除“三患”,节省民力。“墨子的科技贡献主要集中在数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原因即在于这些领域与生产实践的联系较为密切。”“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家将能否造福百姓作为评价科技创造的标准。《墨经》中记载的缝纫、刺绣等技艺可使“寒者得衣”,冶金、建筑、木工等技艺可使“饥者得食”,墨家设计了桔槔、滑轮、车梯等省时省力工具可使“劳者得息”。

兼爱非攻,以战止战,安居乐业。凡战争无不“夺民之用,废民之利”,兼并弱小的不义之战更是“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因此,墨家坚决反对“攻无罪”的不义战争,支持“诛无道”的正义战争。墨家深知制止不义战争,舌战为下,实战为上。墨家重视提升防御武器的科技水平,将自然科学知识应用于制造守御之器,设计了监听敌人动向的“罂听”、带有悬门和吊门等机关的城墙、极具威慑力的转射机和连弩车等先进武器,以强有力的军事实力有效阻止了攻伐战争。

技艺传承,因材施教,启慧民智。墨家认为教育能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目标,以知识武装百姓,使其充分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墨家开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学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除文化学习之外,尤为重视生产技能、自然科学知识、逻辑论辩、军事防御等内容的传授。墨家提倡“以行为本”、因材施教,“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在教育者实践力行的引导下弟子们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墨经》是墨家学派的经典,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论述墨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卷主要论述墨家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下卷主要论述墨家的辩证方法和逻辑原则。

“三位一体”的科学规范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亦是伟大的科学家,正因兼具学者与工匠的双重身份,才能成功实现思想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即“道技合一”。“在‘道’与‘技’的关系上,‘道’是目的,‘技’是手段”,兴利除害的“道”决定了墨家“技”“重利贵用”的发展方向。墨家在手段与目的之间设计了法度,不仅要在道德层面上引导技术,还要在法仪层面上规范技术,形成了“道”“技”“法”“三位一体”的科学规范。“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天下所有做事的人必须遵守各行业的规矩与法度,将相、百工无一例外,“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墨法上至首领巨子,下至墨家每一弟子无不有效。墨家严格的规矩与法度有效阻止了墨家先进的技术异化为君主帝王攻伐交战的工具和欺凌弱小的爪牙。因此,墨家真正实现了思想高度、技艺深度与规矩法度的和谐统一。

领先世界的科技高地

《墨经》中包含的数学、光学、力学等大量自然科学知识达到同时代世界先进水平。墨家将逻辑方法应用于数学(几何学),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墨家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凝练出了许多数学概念,对点、线、面、圆、方等都有严密准确且清晰明了的定义。墨家通过几个概念的组合,表达对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如,“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这是关系判断。数的大小由数位决定,同位的一少于二,高位的一多于低位的五。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由已知推解未知,如,“非斫半,进前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一条线段从中点一分为二,以此类推,不断分割,直到不可再分,这就是无宽窄、无厚薄、无大小的点,即端。

墨家在光学领域走在时代前沿。光学八条涉及光影问题、针孔成像问题、球面镜成像问题的理论推理和实验分析,形成了完整的光学理论体系。例如,“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墨家发现光通过小孔照射过来,投射到远近相当的对面墙壁上就会形成倒立的投影。寥寥数语,墨家将小孔成像解释得清晰透彻。

墨家在力学方面也有独到的研究。“力,刑之所以奋也。”“动,或从也。”墨家探寻到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原因,而物体运动必然发生位移。墨家在研究杠杆原理时,发现秤杆负重保持平衡原因在于支点得当,重臂和力臂按反比例承担各自重量,从而使力矩相等,由此墨家推导出“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的力学公式。此外,墨家对重力、引力、斜面、滑轮升降等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

传于民间的墨家科技思想对刘徽、沈括、宋应星、黄道婆等古代科学家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华民族保留了科技的星星火种。但与官方文化的昌盛显赫相比,墨学藏于民间,隐而不彰,无异于明珠投暗,幽兰弃莽。墨学的冷寂使中华民族失去了科学大发展的可能,成为国人的切肤之痛。

从学理上讲,墨学元典中的科技原理早已过时,但是从提升文化自信、塑造国人思维习惯、提供理性启迪、弥合文化冲突等价值功能来讲,墨学千载,其命维新。

(作者单位:齐鲁理工学院发展研究中心、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刘长明,周明珠

发布于 2025-09-29 23:43
收藏
1
上一篇:北京晨曦璀璨,朝霞映红游客心,骑车人共赴美好清晨时光 下一篇:天际紫微映古都,揭秘天上的紫微垣与北京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