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烽火流溪|团丰抗日自卫团:群山有武装,拼死守家园”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历史感。它暗示了一个发生在特定地点(流溪,可能指广东普宁流溪河一带的团丰乡)的、与山区武装相关的、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的抗日组织。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和探讨这个标题:
1. "烽火流溪 (Fēnghuǒ Liúxī):"
"烽火:" 指战争、烽烟四起,暗示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残酷。烽火也常与古代报警、战争信号联系,有历史纵深感。
"流溪:" 指具体的地理区域,可能是广东普宁市流溪河附近,或者是一个代称。这个地点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结合:" “烽火流溪”描绘了一幅在特定地理环境(流溪)下,战争(烽火)爆发或正在进行的画面,为整个故事定下了基调。
2. "团丰抗日自卫团 (Tuánfēng Kàng Rì Zìwèi Tuán):"
"团丰:" 指组织所在或活动的具体区域,可能是一个村庄或乡镇的名字。
"抗日:" 明确了组织的性质和目标,是为了抵抗日本侵略。
“烽火流溪——走进从化军民抗日遗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中国军民抵抗外辱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从化作为两次粤北会战主战场,也留下大量军民抗日遗址。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区融媒体中心特别制作“烽火流溪——走进从化军民抗日遗址”特别报道。本期“烽火流溪”系列报道,我们走进良口镇团丰村,在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回顾那段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历史。在良口墟往北约16公里的盘山公路的尽头,有一条小山村静静地坐落在群山之间。它叫团丰村,古称“东峒”。团丰河穿村而过,村中制高点、海拔300米的猪仔梁山耸立。村落散布山窝,黄姓村民自清代以来在这里繁衍生息。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80多年前却爆发了一场军民抗敌的热血壮举。

1939年冬,第一次粤北会战打响,日寇企图打通良口进犯粤北,战火在团丰村以南的水尾洞燃起。当时隔塘、大岭等村的数百名村民逃难到水尾洞。“十几名村民被打死,不少妇女被奸淫,逃难路上可见伏尸,有的百姓手掌还被穿了铁线。”92岁的黄音流老人想起长辈口述的惨状,仍难掩悲痛。

日寇的暴行激起三甲乡(当时东洞与合群、达溪合称为三甲乡)百姓的满腔愤慨。当地青壮年迅速集结,成立三甲乡抗日自卫团,黄陈浪、黄玉其、黄乔等20多名东洞青年应声加入。三甲乡抗日自卫团有团丰和达溪等分队。达溪分队队长是陈永久,团丰分队队长是黄演其。两支队伍守望相助,筑起坚不可摧的抗日防线。三甲乡民风彪悍、誓死抵抗的精神从当年的青年陈大庆身上可见一斑。当年有一名自卫团员与一名日寇搏斗,两人皆阵亡。陈大庆经过见到,用刀割下那名日本兵的头颅,用麻袋装了带走。团丰村民对日寇的愤慨可谓到了顶点。
这支诞生于群山之间的民间武装,虽然武器装备简陋,却凭着对家园的守护与无畏的勇气,成为抗击日寇的“铁锤”。80岁的黄光先老人忆述前辈的口述历史:“自卫团配合中国守军据守猪仔梁山头,占领制高点死守。日寇从南边的水尾洞屡屡进犯,但根本没办法打进来!”在水尾洞阻击战中,自卫团队员配合中国守军侦探敌情、运送弹药、救护伤兵,更带领中国守军夜摸敌营,打得日寇向北斗、两浸田方向狼狈逃窜。逃窜途中,日寇在猪仔梁遭自卫团及中国守军伏击,行至两浸田又被埋伏的另一支中国守军迎头痛击,最终丢盔弃甲,留下13匹军马、10多万元军票等大批军用物资。后来,日寇抓了一名村民,威逼他带路沿河而上,才得以进入团丰村。
1940年春,日寇第二次进犯三甲乡,从石岭、横坑方向进犯。中国守军在三甲乡抗日自卫团的配合下,在佛公坳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为支援中国守军,自卫团组织村民成立筹粮委员会,以村落中心的大田里的旧私塾“新馆”为据点,筹集粮食支援自卫团和中国守军抗战。大家有粮出粮,有力出力,团结一致抗击日寇。

据从化政协文史资料(第四辑)记载,佛公坳的战斗中,双方在阵地展开血战,拉锯了十多天,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我军打死日寇100多人,打伤日寇300多人。我军伤亡情况大致等同于此。日寇败退前,在团丰村7处地方挖坑架柴,焚烧阵亡士兵尸体。在大田里门楼背后的空地上,就有一处烧尸遗址。今年62岁的村民黄志荣就住在大田里。他听老人们说,大火烧了一夜,连石板都烧断了。正因有这段特殊的历史,村民此后再未在这块空地上建房。

时至今日,团丰村周边山头还留下许多战壕,见证着那段烽火岁月。团丰村村主任、今年57岁的黄石文说,上世纪70年代曾有火烧山,山上噼里啪啦作响。村民一开始以为是放鞭炮,后来检查发现是山火引燃了子弹壳。
如今,群山环抱的团丰村早已换了新颜,但老人们口中的自卫团抗日故事,仍在村落的村巷间口口相传。
文图:余伟文 覃永赠 毛金强编辑:张艺初审:刘芳审核:王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