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百年盛典,午门揭幕,清明上河图全卷再现辉煌

故宫博物院百年盛典,午门揭幕,清明上河图全卷再现辉煌"/

这确实是故宫博物院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您提到的“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展午门亮相,《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可以理解为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
1.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庆典活动:" 故宫博物院于1925年成立,到2025年正好是建院100周年。围绕这个百年庆典,故宫会举办一系列大规模的展览和活动来庆祝,回顾历史、展示成就、展望未来。
2. "“建院百年”特展在午门展出:" 为了配合百年庆典,故宫策划了名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大型特展。这个展览很可能在故宫的主要门楼之一——"午门"(Meridian Gate)举办或以此为核心区域。午门是故宫的正门,气势恢宏,将其作为百年大展的展示地点,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展览内容可能涵盖故宫建院百年来在藏品征集、保护、研究、展览、开放服务等方面的成就。
3. "《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国宝级杰作,原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虽然《清明上河图》常年或定期会作为故宫常设展览的一部分展出部分内容或与其他作品联展,但"展出全卷"通常意味着极高的重视和特殊的展览安排。全卷展出往往能吸引巨大的

相关内容:

9月29日,期待值拉满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在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揭面纱,从195万余件馆藏中精选出的200件套文物,按照“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以物述史,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永恒魅力。

此次展览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全方面展现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和故宫人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精神,立体阐释百年来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故宫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的使命担当。

“天字号”文物领衔亮相

百年大展的开锣文物是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在一众明星展品中称不上惊艳。但“天”字编号,标志着它是博物院首批拥有“身份证”的文物。逊帝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将各宫殿文物按“千字文”编号清点。首先从乾清宫开始,宫内文物为“天”字号。由此,宫藏成了院藏。

参观者在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前驻足

乾清宫的两件文物,其实还实现了一次精准的百年对望——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紫禁城由皇家私产变作国家公产,乾清宫是最先开放的区域之一。100年后,百年大馆驻足回望,依旧是“天字号”开头。

时光轮转,文物无恙。泱泱大国前行的脚步,让厚重的文化底蕴愈加扎实。最近20年,故宫院藏数量从180余万件增长到195万余件。

更值得欣喜的是观展方式的改变。那志良描写1925年开院情形,“他成了‘夹心饼干’的馅子,夹在那里,缓缓移动,有时他伸伸脖子,向展览柜中望望,我想他也未必看到什么,然后被夹了出去”。100年后,观众在“故宫颜色”互动展区,用双手碰触盒子三五秒钟,就可以在海量文物中匹配出最符合当下心境的文物。即便不到展厅,随着100多万件馆藏陆续完成数字化“清点”,观众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可赏文明瑰宝。

教材文物本尊扎堆

“百年一遇”的大展,最不缺的就是明星文物。乾隆钦定二十五宝之首的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溥仪被逐出宫仍随身不离的田黄三联印,被画入《胤禛行乐图》的明代白釉贴塑鲜红蟠螭蒜头瓶等悉数亮相。

图为田黄三联印

书画类展品更是大咖云集。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成为最吸睛的展品。

“几乎每隔10年,它都会压轴展出,但每次讲述的故事不一样。”策展人举例,20年前,它补全了宋代风俗画脉络中的关键一环;10年前它以石渠宝笈中经典文物身份亮相。今年,它是百年院史的“代言人”——溥仪将其带出宫,在战火动荡中辗转颠沛。直到1945年,溥仪携图出逃被截获,与很多文物混在一起,险被埋没。新中国成立后,鉴定家杨仁恺慧眼识珠,名画回“家”,得到了精心的呵护。2015年,这幅画上了热搜,关键词是“故宫跑”。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走进博物院,一睹它的风采。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

文物皆无价,留存千百年间,经历过遗憾,但最终等来热泪盈眶的聚首。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曾被八国联军劫出国外,20世纪50年代初,在周恩来关心下,从香港拍回。回宫时,画面蒙尘,有大小洞蚀数百处,靠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伯远帖》,5行笔迹尽展东晋风流, 也是“香港秘密抢救文物小组”成功抢救的珍贵文物之一。归国游子、海外华人、教授、农民……华夏儿女齐心,助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等文物顺利回宫。一辈又一辈文物修复师耐住寂寞,融东西之技,守护遗芳。而这些,是采访时故宫人提到最多,也最希望被观众看到的展厅故事。

图为《五牛图》局部

图为《伯远帖》

一脉五千年

透过两千多年前的青玉寿面纹璧内孔望去,莲鹤方壶上展翅欲飞的仙鹤栩栩如生,再往远处,乾隆参与设计的金瓯永固杯熠熠生辉。

参观者在青玉兽面纹璧前驻足

参观者在莲鹤方壶前驻足

金瓯永固杯熠熠生辉

虽是故宫,非止旧章。策展人道出将3件文物连串展示的原委,这是跨越千年的对视,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长。

和合共生,八音合奏。展厅内,银鎏金錾花花鸟纹葵式碗、金錾云龙纹执壶、掐丝珐琅嵌宝石缠枝莲纹多穆壶,还有金叶上的缅甸文字,清代大臣出访俄国考察银行后带回的钱币……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流传有序的文物娓娓道来。

“大家期待用一场大展回望100年。但围绕什么展开?策展团队最终提炼的主题是‘守护’。”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说,展览用文物立体式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系统呈现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这不仅是故宫百年的故事,更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望相传的百年答卷。

展览本身也在践行“守护”。《清明上河图》等少部分珍贵书画将限期展出,随后进行保养,以便延年。而接棒文物也都是重量级,《上阳台帖》《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等确定亮相。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不单独售票,实行预约制参观,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预约。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 2025-09-29 19:13
收藏
1
上一篇:“黄金星球”从天降,“人造黄金”遍地有?揭秘新闻背后的科学神话之谜 下一篇:日月谭天,台风肆虐,赖清德“把台湾顾好”誓言成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