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斌笔下的诗意画卷——品读游楠溪江

郑新斌笔下的诗意画卷——品读游楠溪江"/

您提到了郑新斌和他的作品《游楠溪江》。这通常指的是郑新斌先生创作的一篇关于游览浙江楠溪江的散文或游记。
关于这篇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作者背景":郑新斌是一位作家或诗人,他的作品可能以描写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或抒发个人感悟为主。《游楠溪江》是他展现这些才华的一个具体作品。 2. "作品主题":《游楠溪江》的核心内容是描绘作者游览楠溪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楠溪江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是浙江的著名旅游胜地。郑新斌的这篇作品很可能会生动地描绘这些美景,如清澈的江水、青翠的山峦、古朴的村落(如古村落芙蓉古村)等。 3. "艺术特色": "描写的生动性":作者可能会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楠溪江的四季景色、晨昏变化、动植物生态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情感的真挚性":游览山水往往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抒发,作品可能会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或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赞赏。 "文化的融入":如果郑新斌的作品具有深度,他可能会将楠溪江

相关内容:

“好久没去外面走走了,去楠溪江吧,顺便游个泳”妻子念叨着。“好,出发吧!”我们说走就走,天是阴沉沉的,好似要下雨,却比往常凉快了许多。

驾车途径温州时,开始下起了雨,天空似乎不作美。既已出来,也顾不上了,或许雨中的楠溪江别有一番景象呢。看着一路上的塘河水很黄,我叹道“今天游泳是游不成了,你看水是黄河那般黄,况且雾蒙蒙的”。妻子却笑着说“没事,透透气也好!吹吹秋天的风吧”。

车子在高速上继续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抵达楠溪江,楠溪江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闻名。被誉为“浙江的香格里拉”。

经过一路上雨的洗礼,眼前却豁然开朗,这里可是大晴天。说来也怪,雨就隔着一片天。楠溪江上早已有几艘竹筏在江上来回穿梭。我们登上竹筏,见桌子上备着一壶茶,上面还放着各种小零食。坐下斟茶,慢饮细品,抬眼便是好风景。只见竹筏辟波,山嵯峨在水畔,水潋滟在山陲,越往深处,水更绿更清。山水迢迢,竟相偎相绕,难分彼此了。我站起来立在筏头,信口哼起信天游。人立筏头,水幽幽地托着筏底,一痕两痕三四痕,全是竹筏行过的踪迹。水色与绿争翠,波光与日竞粼,也不知是水映了山,还是山染了水。

妻子早已偷拍下一个个景中有我的画面,笑着说:“还有什么姿势摆一摆呀!”我执起一支长篙,左划一下右划一下,点破琉璃似的水面。水波乍破复圆,将天光云影一并揉碎。忽然想唱“轻舟过了重山”,却又哑然——此地何来重山?不过是低峦叠翠,连绵如浪。此时,我不是荡桨的过客,却成了御波的舟子,一篙一篙,将云水撑开又合拢。妻子似乎带着几分知足,坐下喝口茶,看着刚刚拍下的山山水水,人在其中。笑道:”山抱着水,水含着山,人在画中游!”

不知不觉靠了岸,正要放下救生衣,邻舟的几位乘客却在跟工作人员起了争执,说他们八人共筏,却也算八份价钱,而我们二人一舟,也只算两份。争价声起,倒也算是给这清静添上一分有趣。

回到车上,换上泳装,走过长长的岸滩。岸滩上满是小石头,时时硌着脚底。石堆里却长着许多西瓜苗,清嫩得很。原是谁吃西瓜时随手吐了籽,得几分雨水,几缕阳光,竟在这里生了根,长了苗。我暗自佩服这旺盛的生命力。

到得江边,水清澈见底,鱼群悠游。下了水,妻子便成了水里的鱼,她游得轻快,双臂划开水面,双腿轻轻摆动,搅起朵朵水花。游一程,她便慢下来,双手扶着“跟屁虫”,仰面浮在水上歇息。歇息片刻,时而潜入水里,时而又冒出水面。我游技不行,也游不远,只能游几米就站在浅水中,看她自由自在,随性地游着。这般光景,已美好得很。

上岸时,已是中午,找一家餐馆,点了一盘楠溪江的溪鱼、一盘溪螺、一盘萝卜秧,算是对得起饿坏的胃了。突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一辆辆车陆续从窗前驶过,驶向江边,她们将开启烟雨中竹筏之旅,相信烟雨迷蒙中会有一番浪漫,或是别样的风景。

车已轻启,回首间,但见楠溪依旧,山环水绕,不动声色地美丽着。



作者简介:郑新斌,笔名:清泉、半亩青山、静石。浙江文成人,教育工作者。爱好文学、摄影、旅游,数百篇文章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表。多篇文章在《青年文学家》、《新时代诗歌选》、《北方》、《新诗刊》、《作家地带》、《山风》、《今日文成》等杂志发表。2024年9月,荣获鼓浪屿文学中心征文大赛特等奖。现为青年文学家优秀作家、优秀创作者、文学先锋;全球华人文学社副总编、半朵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鼓浪屿文学中心主编、鼓浪屿文学分会副主席、泗溪文学社社长。

(编辑:破晓)

发布于 2025-09-30 02:41
收藏
1
上一篇:“错峰游”“亲水游”“文化游”等多彩文旅消费火爆,助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下一篇:齐方永力作六洲歌头·天下游,谱写中华游历壮美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