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五月尾,三伏穿袄?揭秘今年夏至位置及三伏天炎热程度

夏至五月尾,三伏穿袄?揭秘今年夏至位置及三伏天炎热程度"/

我们来分析一下您说的这句俗语和今年的情况:
1. "“夏至五月尾,三伏要穿袄!” 这句俗语的意思:" 这句俗语描述的是一种"气候现象",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规则。 它的意思是:如果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出现在农历五月的"末尾"(接近六月初),那么紧接着的"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会非常热,热到需要穿棉袄来抵御暑热(虽然不会真的穿袄,而是形容酷热难耐)。 反之,如果夏至在五月初,则三伏天可能相对不那么极端。 "重点:" 这句俗语描述的是"夏至的时间与当年三伏天气炎热程度之间的关联",而不是规定夏至具体在哪一天。
2. "今年(2024年)夏至在头还是尾?" 2024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 我们需要看夏至对应的农历日期。2024年6月21日是"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位于五月的"中上旬"。 所以,"今年的夏至不在五月末,而在五月初"。
3. "三伏天热

相关内容:


6月21日,夏至如约而至,11时32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给了我们一年中最长的日照。但今年的夏至不简单,咱们可是迎来了一个罕见的早夏至”!这话一出,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意思?

其实这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夏至交节时间在中午12点前,那就是早夏至”。今年,夏至在10时42分就交节了,看来太阳也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这个炎热的季节。

你别说,这“早夏至”还真有点门道。听说,今年6月中旬,华北、黄淮那块儿就已经热得不行,39℃的高温,提前一周就来了。我估摸着,这夏至一早,热量累积得也早,接下来的日子,咱们得做好迎接酷暑的准备。

说到夏至,农谚里头有句话:“芒种插秧茸管日,夏至插秧时管时。”这可是咱们农民伯伯的智慧。夏至一到,南方正是插秧忙的时候。这时候,时间就是金钱,得抓紧每一刻,晚了秧苗长不好,收成可就受影响了。我小时候,家里种地,一到这时候,全家人都得起早贪黑地忙活。

夏至这天气,变化多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民间有句话叫“夏雨隔田坎”,说的就是这雷阵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范围还小,有时候隔着田坎,这边下雨那边晒。所以啊,出门得带把伞,以防万一。

不过,夏至过后,三伏天也快要到了,很多人好奇,今年的三伏天热不热?咱先说说今年三伏天是啥时候。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也就是初伏。接着,第四个“庚日”是中伏,最后一个“庚日”则是末伏。这里的“庚日”是根据天干地支来确定的,每十天一个循环,庚日就是其中的一个日子。

今年是2025年,夏至过后,咱们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7月20日,这一天开始入伏。末伏呢,是数到夏至后的最后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8日结束总共30天。这可是近10年里少有的短三伏天,但短不一定凉快,热不热还得看天意,今年三伏天怎么样?夏至农谚给出答案。

1.“夏至在头,六月大热,夏至在尾,三伏穿袄”

怎么判断夏至是“在头”还是“在尾”呢?这是有说法的,咱们中国24节气里,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一个是“节气”,一个是“中气”。夏至就是农历五月的“中气”,它的位置每年都不同,早的时候,可能会在五月头,晚的时候在五月底。

比如说2022年是五月廿三,23年是初四,24年是十六这天,受闰月影响,夏至的农历交节时间,最多可差上一个月,如此 一来,这个农谚也就很好理解了。

老话儿说“夏至在头,六月大热”,意思是如果夏至在五月上旬,那六月份就会热得让人受不了。记得前年夏至在五月初,那六月真是个大火炉,出门就是一身汗,家里的空调几乎没有停过。

“夏至在尾,三伏穿袄”,意思是如果夏至是在5月的下旬,那三伏天就不会那么炎热,当然了,“穿袄”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的是雨水比较多,气温相比以往要凉快一些。这对于农民伯伯来说,可得注意防涝了,但雨水多了,庄稼生长也会更好,收成也要多一些。

那么,今年是“在头”还是“在尾”呢?今年的夏至是五月廿六,妥妥的夏至“在尾”,这就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会那么炎热,晚上睡觉也能稍微舒服点,不用整夜开着空调,而且,炎炎夏日里,如果能有个凉爽的天气,那出门遛弯儿、和朋友聚会也会更加愉快,让人有点儿小期待。

2. 夏至逢双金,三伏凉飕飕

这里的“双金”指的是天干和地支都属金的日子。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如果夏至这天是双金日,那么三伏天可能会比较凉快。

我对这个农谚的理解是,它体现了古人对五行学说的运用。去年夏至正好是双金日,那年的夏天确实相对凉爽,晚上睡觉甚至不需要开空调。这个经验让我对农谚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

3. 夏至雨潺潺,三伏凉如秋

这句农谚说的是,如果夏至这天下雨,那么三伏天可能会比较凉爽,甚至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我个人对这个农谚的感受是,它揭示了天气变化的某种规律。

记得有一年夏至,雨水不断,那年的三伏天确实凉爽宜人,让人误以为秋天提前到来。这种自然现象让我感叹,农谚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总结经验的智慧结晶。

4. 夏至天不热,三伏热死牛

这句农谚告诉我们,如果夏至这天不太热,那么三伏天可能会非常炎热。我自己对这个农谚的理解是,它提醒我们要有预防意识。

有一年夏至,天气确实比较凉爽,结果那年三伏天热得让人难以忍受。这件事让我学会了根据农谚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5. 夏至毒日头,三伏把扇丢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这天太阳特别毒辣,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会比较凉爽,以至于连扇子都用不上。

我自己对这个农谚的感受是,它提醒我们要注意观察自然现象。记得有一年夏至,太阳确实毒辣,但那年的三伏天并没有想象中的凉爽,反而热浪滚滚。这让我意识到,农谚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多端,不能完全依赖传统经验。

说了这么多,今年夏天到底会热成啥样呢?我估摸着,每年7月中旬左右,高温就该来了。等到7月20日前后入伏,那才是真正的“烤验”。我去年就领教过,那段时间,我天天躲在空调房里,出门一趟就像洗了个桑拿。

今年闰六月,中伏和末伏都在这个月,加上大暑,估计得热得够呛。我女朋友已经开始准备她的夏日装备了,遮阳伞、防晒霜、冰袖,一样不少。我呢,也开始囤积冰镇饮料和西瓜,准备迎接炎炎夏日。

虽然不知道今年的三伏天到底会热成啥样,但咱们都得做好准备。我打算周末去超市买点防暑降温的东西,绿豆、菊花茶这些清热解毒的食材也得备一些。

夏天虽然热,但只要做好准备,咱们还是能过得舒舒服服的。至于老祖宗的农谚准不准,咱们就边过边看吧!

来源:惠农圈

声明: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 2025-09-29 05:42
收藏
1
上一篇:夏至五月尾话伏天,今年夏至在头尾?三伏天热不热之谜揭晓! 下一篇:夏至五月尾,三伏热不热?揭秘今年夏至时间与三伏天气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