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日本,总归绕不开那根被海水泡软了的历史线。两个小块头国家,各自在世界舞台上曾经风光无限。转眼,如今你要问这俩国家谁更强一点?真说得清楚吗?!

英国人那些老照片还有点泛黄,摇摇晃晃的老妇人也许还能想起“日不落帝国”闪亮登场的年代。17世纪的船坚炮利,工业革命跑在世界前头,一路工业机械的轰鸣,涂抹成了“全球工厂”的底色。科学技术就像世界地图上不知疲倦的风,吹到哪就把自己的底气带过去。殖民地的旗子插了一圈又一圈,如今还有七十多个英联邦国家在联合国点头称好。说到底,英国的黄金时代真的走远了吗?
翻开英伦最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却发现味道不对劲。人口比不过印度,创新慢了半拍,连GDP涨幅都跟德国拉开档次。美国的超大体量和地理优势让大英帝国步履有点蹒跚。二战之后,英国从超级大国回落成欧洲大家庭中的普通成员。其实英国地理上还真没啥优势,冬天和夏天都湿兮兮的,出海口不多,反倒容易被大雾和雨浇透。可它总能在危机时刻拱出一波新活力。

伦敦金融城夜色里,价码依旧硬得让人发虚。英国在金融、教育、研发等领域哪样不是国际最前沿?牛津、剑桥每年吸引上万名学霸朝圣。可也有人说,这都是老祖宗余荫庇佑的结果,不是嘛?教育资源还得靠几十年前累积起来的资产,现在孩子们读书压力山大,找工作还得随时担心脱欧后遗症。话说回来,英格兰还是有骨气的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里的资格可不是白给的。可英国人心里的骄傲,远比嘴上说的冷静多了,好像拎着一口老茶壶,时时得抖一抖才出味。
要说岛国性格,英国与日本还真有点像——总想和大陆保持点距离。岛国人的孤立感和自尊心混搭着生存本能,历史上成了多次应对危机的法宝。有分析家干脆说,日本其实是亚洲的英国,也未尝不可。科技、文化都愿意拿别人当老师,尤其是19世纪见识到欧美工业后,日本就跳进学习快车道。但日本人又有一套逻辑,不会全盘西化,总有个藏在衣袖里的“自己”。明治时期,咣当一下跃入工业化,速度快得连英国人都咂舌。可在国内,他们对中国、朝鲜、韩国似乎有着天然的敏感和隔阂,这么多年了还是没融进亚洲邻居的小圈子里。有人疑惑,这种隔阂究竟是自信还是自大?

日本发展的每个台阶都带点争议。二战之前,野心膨胀,扩张步伐快得吓人,差点把东亚搅得天翻地覆。等战争落败,经济重建却又成了全球学习对象。60、70年代的“日本制造”成了高品质的同义词,走进千家万户。索尼、佳能、丰田,这些名字随风传到欧洲、美国。可到了90年代泡沫崩盘,日本一夜从经济奇迹的金榜上滑了下来。如今再和德国、韩国比一比,GDP排第三却总被拿来和中国、美国相提并论,心头多少憋着点不服气。
那日本是不是“全方位强国”呢?用不着夸。经济体量摆那儿,人口一亿多,在亚洲数得上号,可它的科技创新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诺贝尔奖不多不少,理工科算得上亚洲第一,却老被说原创力不如欧美。其实有点冤枉:日产汽车的混动技术、索尼的传感器、东京大学的生物科技,都在细分领域顶天立地。可大型客机和航空母舰,日本的产业链就是难成气候。或许不是不行,就是市场太小、需求有限,索性不做罢了。

看日本的军事,历来是中国网友热衷的话题。明明战后被美国拴了很多年,近年来却没少找借口扩张自卫能力。2023财年,日本最大的军火商三菱重工拿到的防卫订单翻了整整一倍。军火总收入亚洲第一,比韩国、印度还要多,和英美形成互补。他们怎么挤进这一地步,不只是因为历史包袱,而是体制和产业链深度捆绑。企业主导,政府松绑,搞自主研发,近三十年来一步不落地跟着美国学。你愿意说他们心怀野心吗?表面上说“不复军国梦”,背地里研发钢铁和新材料一点都不含糊。
有意思的是,这些岛国都把“危机感”发挥到了极致。英国人天生有点不安全感,所以金融、科技和情报系统从未懈怠。日本就更加,就算只能在自卫名义下研制武器,制造高端材料也照样干得风生水起,比如第五代单晶叶片,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做到,日本就是能把发动机寿命提升到极限。他们和美国合作,各种联合军演,甚至有媒体拿出日本现役装备分析,认为其高科技水平足以在亚太地区排进前三。这样的成绩,大陆国家谁能轻视?

再看英国,不出风头可不代表落伍。钱还是喜欢流进伦敦,欧洲人的税收、贸易、专利,大部分还得用英镑结算。软实力更别提了,BBC、金融时报、哈利波特,输出的价值观在全球都能找到呼应。问题是,英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乏力,政局稳定性下降,有人说它即将“欧洲化”,也有人笑它“美国附庸”。到底英国有多强,谁也没有标准答案。一会儿说软实力无敌,一会又抱怨脱欧带来的混乱。也许英国人自己都讲不清楚,他们要走哪条路。
日本也矛盾得很。科技上创新动力渐弱,但制造业基础厚实,世界工厂名号不至于丢。可是,人口老龄化,社会消费低迷,房价冻在高位。你说他跌下神坛了吗?未必。今年丰田的年利润创下历史新高,制造业的韧性实打实。可也有网友说,日本社会停滞不前,年轻人热情减淡,再也鼓不起70年代那股拼劲。你说怎么衡量日本的实力呢?有时候,数字和现实就是对不上号。

其实日本和英国到底哪个更值得借鉴,这事儿也争了好多年。学习,是为了防止重蹈覆辙,防着,是因为两个国家都藏着一股“能折腾能自救”的个性。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改革愿望,英国的法治传统——都值得拿来用用。可防什么?防它们什么时候玩出新花样,悄悄重新翻身。别管现在看着多平静,岛国一激动,全球少不了波澜。是不是还真信哪些老黄历,说永远风平浪静?
每个国家的选择都有逻辑,有得有失,有人笑有人愁。英国不只有帝国余晖,日本也不是永远沉寂。他们的强大,有点像老房子的地基,时间长但还塌不了。要说轻视,谁敢真拍胸脯保证三十年后还是今天这模样?

现实里的答案,也许没那么整齐。谁能保证,日本崛起后不再走老路?英国下坡还能哪怕再上一层楼?没人敢说得死死的。
至于我们,是学是防,或者悄悄琢磨出自己的方向,这本来就没人能一锤定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