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8月12日讯 在讷河市进城道路,两旁大片水草丰美的湿地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幸运的讷河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湿地美景。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讷谟尔湿地向八方宾朋展示着大自然的珍贵馈赠!

平原湿地星罗棋布
讷谟尔河,简称讷河。全长588公里的讷谟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博克托山西北麓,流经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克山县,于讷河市西南约40公里处注入嫩江,两岸除了茂密的河柳、沼泽地、塔头甸子,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松嫩大平原。
犹如一条长长的玉带,滚滚流淌的讷谟尔河横亘在松嫩平原北缘,两岸的讷谟尔河流湿地犹如一颗颗珍珠星罗棋布,点缀其间。
奔流不息的讷谟尔河孕育灿烂文明!清河屯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一万两千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流域内繁衍生息。三百年前,达斡尔郭博罗氏家族、鄂温克索伦部来到水草丰美的讷谟尔河畔定居,传承文明。新中国成立后,讷河大地物阜民丰,享有中国“大豆之乡”、“马铃薯之乡”的美誉。
2007年8月,黑龙江讷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共确立96块纯天然保护区域,总面积56304公顷,其中核心区18113公顷,缓冲区7493公顷,实验区30698公顷,是为我国松嫩平原最为典型和完整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地之一。
一个细雨迷蒙的下午,记者随同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程师驱车前往龙河乡湿地区域探查,“早盼着下雨了,我们和水利防汛的同志不一样,就怕水少!”望着车窗外的雨雾,工程师笑着调侃说。
距离讷河市70公里的龙河乡湿地位于自然保护区最东端缓冲区、讷谟尔河北岸,是一片水面草甸沼泽湿地。细雨中,水面宽阔的讷谟尔河波澜不惊,分岔的支流蜿蜒流进草原,密布在河床上的塔头墩大小不一、绿意盎然;远处草甸上,百余头牛低头啃食绿草,一位头戴草帽、身着蓑衣的牧民伫立在雨中观望,一幅优美的“田园牧雨图”呈现眼前!
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
雨停了,讷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管护员金宝山蹲在位于核心区的通江社区湿地引水渠前仔细观察着水情。
清澈的老莱河水缓缓流进通江社区湿地,草甸上的塔头墩、香椿、芦苇、水葱、赛叶蒲和水柳条子生机盎然,野鸭子抖着翅膀“扑楞扑楞”地从低空掠过,草丛深处布谷鸟“布谷布谷”地鸣叫声声入耳……
“这条新建的水渠是从讷谟尔河支流——老莱河引的水源,到了雨季丰水期,这块湿地的生态就有保障了!”
今年56岁的金宝山从事湿地管护员已经有6年多了,从通江社区东到讷谟尔河南岸的8000多公顷湿地都是他的“属地”。
每天一大早,他都会穿着水靴、骑着摩托车在“属地”里转悠,全部巡视一圈要跑大约60公里路程,耗时两天。
骑着摩托车在湿地草甸和沼泽里打转不是轻巧活儿,遇上个刮风下雨、风雪天气,泥泞“打误”是常事儿!有一次,摩托走进泥沟摔车了,老金的腿受伤在床上一躺就是半个月。几年间,金宝山已经更换了2辆摩托车。
“春季防火、候鸟回迁,秋季候鸟南飞,冬天入户宣传,平时还得时刻提防侵蚀、蚕食和‘拱地头’,一年四季都耽误不得啊!”
2013年春季,讷河市孔国乡和讷南镇要在讷谟尔河南岸湿地保护区内种植树苗,得知消息的管护员金宝山马上报请管理局及时处理,制止了一起严重违规侵占湿地事件的发生。
保护自然资源是金宝山多年坚持的人生准则。在从事湿地管护员工作之前的12年间,他是讷南镇护林大队的大队长。“和护林员相比,湿地管护工作更加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但是责任重大。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我会坚持不懈!”面目黝黑的老金坚定地说。
《翠羽凌空》唱和谐
和管护员金宝山一样,在讷谟尔河畔,还有很多人为保护家乡的珍贵湿地默默奉献着,摄影家邵春风就是其一。
1963年出生的邵春风是土生土长的讷河人,工作之余喜欢文学创作和摄影。三年前,他看到讷谟尔河湿地的鸟类日渐增多,心中萌生了专门拍摄湿地珍禽的念头。
他的想法得到了黑龙江讷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三年里,邵春风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讷谟尔河湿地的山山水水、草甸沼泽,拍摄了万余张珍贵照片。在摄影界,拍鸟是被众多爱好者所公认的一项“辛苦活儿”!除了对摄影器材要求颇高,为了获得一张满意的照片,摄影者还得忍受蚊虫叮咬、酷暑严寒、困倦和耐心的考验。
2016年,《翠羽凌空——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摄影作品集萃》一书,由黑龙江讷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辑出版,书中收录了摄影家邵春风拍摄的70余幅鸟类摄影佳作,阿穆尔隼、白鹤、苍鹭等珍贵水禽图文并茂,既养眼又科普,为讷谟尔河湿地保护谱写了崭新篇章。
如今,邵春风依然在坚持拍摄,每当镜头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都会让他心里乐呵好几天,“通过摄影展现自然与人的和谐,我乐在其中。”
小雕鸮找妈妈
2016年5月,摄影家邵春风倡议建立了讷河保护鸟类志愿者微信群,吸引机关干部、教师、森警和摄影爱好者等24人加入,一件又一件爱鸟、护鸟、救鸟的动人事迹在讷谟尔河畔传为美谈。
5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五上午,讷河保护鸟类志愿者赫医生在二克浅镇北村砂场捡拾玛瑙时,突然发现场院里有一只咆哮着的狗追赶两只在地面奔跑的小鸟,他立刻赶上前驱退家犬,并把受伤的小鸟带回家中。获悉此事,党校教师刘老师也赶到赫医生家探望伤鸟。
消息迅速在保护鸟类志愿者微信群中传开,志愿者刘淑霞、支文云主动承担喂鸟任务,先后三次带着鸟食上门服务。同时,志愿者们积极联系林业公安局和公园的鸟类专家“会诊”,确定两只伤鸟为雕鸮幼鸟。
雕鸮,又名大猫头鹰,属夜行猛禽,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中国东北地区繁殖期为4至7月,每窝产卵2至5枚,以3枚较常见。如何安置两只小雕鸮成为志愿者们热议的话题,刘淑霞提出“为它们寻找亲鸟”的建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5月25日,讷河市电视台的记者和志愿者们一起带着两只幼鸟回到二克浅镇北村砂场“寻亲”,终于在附近一处沙坑边发现鸟巢,鸟巢里面出现的又一只小雕鸮让众人惊喜不已,看到三只小雕鸮重新聚首,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四处观望,眼尖的志愿者发现,有两只大鸟在不远的空中盘旋,鸣叫不已。
26日,志愿者们悄悄前往沙坑远处“回访”,发现雕鸮“一家五口”已经团聚,“寻亲计划”圆满成功!
美丽的故事继续上演。5月末,讷河市华意小区居民捡到一只长耳鸮幼鸟,志愿者们获悉后,将幼鸟送到小区附近的南湖畔湿地草丛中寻找亲鸟。三天后,观测到小长耳鸮和大鸟凌空飞舞,了却心愿。
雨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胜景
清晨,位于讷河市讷河镇南环路东的雨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花红柳绿、湖水扬波、游人如织。公园始建于1915年,因当时建有一座避雨草亭,故名“雨亭公园”。百年的历史赋予了雨亭公园厚重的文化积淀,园内林荫休息区小碑林内保存的威远、阿那保、英兴阿、涂瑞廷等清代将军的墓碑和崔氏德政碑,彰显历史和人文价值。
2003年,讷河市经过科学论证,把公园毗邻的7平方公里天然湿地面积纳入园区重新规划,全力打造湿地公园新格局。
2007年2月,“雨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通过国家建设部审批认证,成为我国二十四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个挂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从雨亭公园华丽变身为雨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表现出一座城市在保护湿地生态平衡和发挥湿地功能方面的睿智眼光,让人赞叹!
漫步在湿地公园,看芦苇摇曳、水禽飞翔、鱼蛙嬉戏,尽享湿地之美!(冯涛 邵春峰 赵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