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必比登北京榜单引发热议,北京市民意见纷纷

米其林必比登北京榜单引发热议,北京市民意见纷纷"/

确实,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发布的北京榜单,以及其评价标准和一些具体榜单内容,在北京本地引发了相当大的讨论和争议。这并非孤例,米其林指南在发布其他城市的榜单时也常常遇到类似情况。
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标准与本地口味/文化的差异:" 米其林的评价体系有其全球通用的标准,例如对餐厅环境、服务、食材、烹饪技巧等的侧重。但这套标准有时难以完全契合北京本地居民长期形成的餐饮习惯和口味偏好。例如,一些传统老字号或家常菜馆,可能因为不符合米其林对“创新”、“精致”或“特定食材”的要求而榜上无名,这让许多北京本地食客感到不解甚至不满。他们可能更看重地道、性价比高或具有历史底蕴的餐馆。
2. "榜单的“精英化”或“小众化”倾向:" 米其林榜单有时会偏向于西式餐厅、精致餐饮或环境优雅的场所,这可能与普通北京市民日常的餐饮消费习惯有差距。一些深受北京市民喜爱的、充满烟火气的本地菜馆、小吃店等,可能因为不符合米其林的“高级”标准而被忽略,这让一部分人觉得榜单不够“接地气”。
3. "评选过程的神秘性与透明度问题:" 作为一家商业机构,米其林指南的评选过程虽然会进行宣传,但其具体

相关内容:

11月18日,米其林指南提前公布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餐厅名单,包括北京特色的豆汁、爆肚、涮肉等,也有东南亚菜和浙江台州菜总计15家餐厅列入榜单。消息一经公布就引发网络热议,澎湃新闻-私家地理也在第一时间采访两位北京媒体人,展开关于北京平民美食对话。

相较于11月28日即将发布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推介”,这份“旨在表彰那些以人均 200 元人民币以内,提供高品质菜肴的餐馆”主推的就是“亲民”和“接地气”,它在老百姓心里究竟有多少分量?

网友意见挺大

米其林指南官方新浪微博18日发布榜单后,网友强烈反应,至今该微博收到845条评论,如网友所言“评论中弥漫着失望的气氛”。诸多回复都表示对榜单无法苟同,质疑评委“懂不懂北京”。米其林指南微信公号里的榜单推送文章收获了9.8万次阅读,精选的留言评价较为积极正面,多为数家上榜餐厅点赞。

社交媒体网络上,美食博主们也纷纷发声。 799万微博粉丝的美食家大雄表示“北京的必比登发布了,多数是我没吃过的”。“韦嗯Wayne”发帖说,“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榜单!你敢吃几家?”

其中,土生土长的“京城吃货日记”最为爱城心切。这位拥有130万粉丝的美食博主,直接在米其林指南微博下面发问 “你们米其林的评委是不是特恨北京?”

11月18日晚,“京城吃货日记”发文 《一句话点评首本 <米其林“羞辱”北京指南>》,逐一介绍了上榜餐厅的口味、用餐环境和他个人的点评,还写出了自己推荐的替代餐厅。23日,他在微博直接发布了一段自己即兴录制的某上榜餐厅的点评视频,介绍了店家的搬迁历程、选址、食材新鲜度,性价比还有吃完的现场感受,他表示“我不明白米其林的密探的逻辑在哪儿,从北京人的角度来看,这家店我个人非常不推荐”。

美食博主指出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宣传海报里的错误 “京城吃货日记”微博截图

更有意思的是,“京城吃货日记”还细心地指出了北京米其林指南发布宣传海报里的错误,背景图片不是北京的地标而是天津的“津门故里”,网友跟帖直言“米其林把自己搞成了笑话”。

媒体人指出争议背后的理解缺失

媒体也持续关注了北京必比登榜单。凤凰网援引了著名媒体三联美食公众号的发文。文章质疑Keaami和荣小馆两家分别主打泰国菜和浙江台州菜的餐厅出现在榜单中的合理性,表示“不过这也不是米其林第一次乌龙了”,归因于“水土不服,不理解当地文化”。

媒体人梅姗姗写的这篇《论北京“必比登”美食榜单的正确打开方式》,指出“每个北京人和北漂都能有自己心里最爱的老北京小吃,必比登罗列的,只能说是其中最有名气或最有接待能力的部分”,同时文中也表述了“必比登也一直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并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出本地‘之最’,而是给这座城市带来更高的国际声誉”。

这些也是资深餐饮媒体人、美食美酒专业比赛评委饭饭向记者表达的意思:美食榜单争议是在所难免的,争议反映出的是米其林指南尚未被大众完全理解。她说:“ 当年米其林上海发布,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要选那么多粤菜馆。其实米其林并不是衡量本地菜系的一个标准,它是对游客、商务客而言的餐馆指南”。北京必比登发布后,她也和北京数位私房菜大厨们聊了聊,“必比登榜单宣布后,这些主厨们都比较平和,没有过多讨论”。

专家提出反思

25日,凤凰网发表了中国意境菜创立者大董(董振祥)先生的《趋香与逐臭 : 对米其林评选中国餐厅的反思》一文,表达了他作为一名中国主厨的思考。他认为,“米其林评选,既要吸收,又要批判。没有一个评选是完美的,批判性吸收,可以促使中国餐饮界、美食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他解释了饮食发展中人类“逐臭”的成因,发展和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记忆,认为“应该尊重小众之味儿的选择……臭味食物可作为风味儿特色,却不可作为文化炫耀”。

针对米其林推崇北京的小众味道,他觉得“多少带有一定想当然的‘异邦的想像’,也是刻舟求剑的停留在早些年的固有印象上,说其有歧视性也不为过”。同时,他也直言,“对发酵与腐臭有清醒与深刻的认知,这中间有个严格的临界点,不及则香不够,太过则臭相生。我们在这方面的研发、提取与控制是远远落伍的”,也呼吁大家齐心协力,做出有懂中国美食,能彰显出文化的美食榜单。

发布于 2025-09-27 12:12
收藏
1
上一篇:探索京城味蕾,揭秘必比登米其林北京美食榜之外的独特打开方式 下一篇:米其林必比登力荐京味美食,挑战舌尖上的“好吃”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