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医院,优雅别致的园林景观让人们身心放松,每到清晨或傍晚,周边的居民都喜欢来医院的庭院里散步休憩;五星级酒店般的大堂宽敞明亮,干净的墙面光可鉴人;头顶的天花板上,忙碌的物流小车装载着急需的药品物资、检验标本,在各病区、医技科室和各楼层间来回穿梭;医院里随处可见的“中医元素”和“西湖元素”,处处细节都体现出对每一位患者的用心用情。
12月26日,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启用满一周年。在这里,一项又一项的人性化服务,不断刷新患者的就医体验;在这里,省内领先的危急重症抢救能力得到患者的交口称赞。短短一年时间,丁桥院区日门诊量达到1800人次以上,迅速成为城东北区域居民就医目的地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党委书记、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叶俊说,这一年来,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周边居民对医院的信赖和认可,“我们希望带给大家的感觉是亲切而温暖的,就像身边熟悉的邻居或朋友。”

五星级酒店般的医院大堂
多班公交可到达丁桥院区
两院区还开通了区间车
沿着临丁路一路往东,过了丁桥路路口,一眼就能望见蓝白色外立面的建筑群,充满水墨江南韵味,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就坐落在这里。
丁桥院区的建筑面积为16.7万平方米,医院的几幢大楼几乎以正门为中轴,呈对称分布,正中间一排4层楼高的是医院的门诊医技大楼,右侧是急诊创伤中心。靠近环丁路依次排列的是三幢住院部大楼,10层楼高,建设规模1000张床位,现已开放2幢病区,近400张床位。和它们串联在一起的还有一幢12层高的行政楼,里面除了行政办公室,还设有技能培训中心、员工健身房、员工宿舍等。
虽然地处丁桥区域,但医院的交通却十分便利。离医院不远处就有两个公交站“丁桥路环丁路口”站(278路、 329路)和“赵家村”站(330路、 371路)。此外,在医院南门的门口,还设有专门的“市中医院丁桥院区”站(1900路、146路)。
特别贴心的是,市中医院还专门开通了从武林院区到丁桥院区的“区间车”,为往返就诊的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前往丁桥院区的门诊大厅,立刻会被大门两边的大型浮雕画吸引。“西子之滨,宝石山下,有院名广兴。北溯运河,转而向东,有山曰皋亭。”门诊大厅右侧的文化展示区,一侧墙面上悬挂着的巨幅山水画,分别象征着西湖、宝石山(靠近武林院区)以及运河、皋亭山(靠近丁桥院区),意喻市中医院跨越“武林”,为丁桥及杭州城东北区域的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宽敞的“T”字形医疗街
醒目的LED标识标牌
人性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到医院看病,很多人都有一种体会:一走进医院,就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来自于对自身疾病的担忧,也来自于拥挤医院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在丁桥院区,这样的焦虑几乎不存在。
走进门诊大厅,可以看到一条呈“T”字形的医疗街,在这宽敞得近乎有些“奢侈”的过道上,即便医护人员推着平车匆匆经过,往来的患者也不会感觉到拥挤。
“T”字形医疗街将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等各功能区块串联在一起,就诊区域和检查区域离得很近,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方便患者,让患者尽量少跑路。

医疗街的南北向为门诊部,分为AB两大区域;东西向为医技科室,包括检验、放射、B超、胃肠镜等配套检查科室。医疗街上每间隔一段路程,都设有自助服务机,患者无需来回跑,随处都能完成结算。
“T”字形医疗街的交叉口,几块LED屏标识标牌格外引人注目。LED屏360度无死角滚动显示标识信息,屏幕灯光虽然醒目但不刺眼,字体很大,站在远处也能看清楚上面的字。有了它,即使是第一次来医院,也能对就诊路线一目了然。
我省首个康复天轨病房
患者在病房里就可以进行肢体锻炼
从门诊通往病房的路上,你会看到天花板上来回穿梭的蓝色小箱子,这是智能化轨道物流小车。它们像繁忙的“快递员”,将药品、手术器械、血液样本等物品,在两三分钟内就送到各个病区、手术室、检验科、药房等,只要医务人员在电脑上发出指令,它们就会马上行动,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

丁桥院区的康复医学科病房是该院区的特色之一。这是省内第一家安装在病房内的“天轨”系统,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可直接在床边康复训练。
今年五月初,60多岁的吴先生(化名)因脑中风引起下肢偏瘫,无法走路,住进了丁桥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他也成为“天轨”病房的第一个获益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吴先生借助“天轨”,在病房里就可以练习“走路”,甚至可以自己一个人上卫生间。
“本来我觉得这辈子可能不能再走路了,但住到这里以后,我可以自己走路,自己上厕所,我对生活又有了信心。”吴先生说。

康复医学科病区是丁桥院区首个开放的病区,在康复病区的楼下就是600平方米配备各种先进康复设备仪器的康复训练大厅,里面也配备了天轨训练系统,使用天轨系统让患者有了真实的步行感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将跌倒的风险降至最低,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除了“天轨”病房,丁桥院区的病房里还有着更多“秘密武器”:公共区域设置了无障碍淋浴房,起不了身的患者可以用医用平车躺着洗澡或坐着轮椅洗;病房门外的电子显示屏代替了传统的木牌,信息显示更清晰更全面;每个床上挂着的是输液报警终端,盐水要没了,它会自动报警到护士站。这些人性化的设置,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就像“家”一般亲切、自然。
“中医元素”和“西湖元素”点缀
全方位带给患者亲切感和舒适感
漫步于市中医院丁桥院区,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一些细节,无论是门诊楼还是病房,“中医元素”和“杭州元素”随处可见,巧妙的设计,更是将中医元素和杭州特色发挥到极致。
医疗街、候诊厅、公共走廊、休息区、每层楼扶梯旁的玻璃护栏上,挂着一幅幅木色浮雕画,上面刻的是“浙八味”中草药图案。

病房护士站的背景墙同样别具特色:左侧的是西湖元素,连绵的山脉和河流,代表着西湖、宝石山和断桥;另一侧则是丁兰元素,刻画了代表着孝道文化的皋亭山。旁边还点缀着象征幸运的四叶草,寓意着对患者的祝福。
据了解,丁桥院区在建设的过程中,本着“近、净、静”的设计原则,创造符合中医特色,具有中国园林“韵味”的高效的、幽雅的个性化医院空间。包括整个色彩的设计,抛弃了中医院惯有的深色风格传统,选用柔和、温暖的颜色,目的是为了给患者创造安静、干净、方便、舒适的就医环境。
院区还巧妙地通过风景连廊来连接建筑单体。以“庭、堂、廊、院”的空间形式,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围合成三个内庭院。不仅解决了自然通风、采光问题,也为医生、患者提供一个仅仅属于医院内部的公共空间。候诊之余,坐在内庭院里听听歌、看看风景,烦躁的心情也变得赏心悦目。

病区周围还散落着“松梅兰竹”四个外庭院,幽静的绿化与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再现江南园林的风采。患者、家属、附近的居民都喜欢来庭院散散步、晒晒太阳。这座“花园式”医院,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对医院的传统印象。
停机坪就设在急诊门口
配备“巨型”电梯以备抢救之需
打造一条快速高效的“绿色生命线”
从丁桥院区上空俯瞰,急诊创伤中心外偌大的直升机停机坪映入眼帘。

这是目前杭州市级医疗机构里第一家拥有地面停机坪的医院,也标志着杭州市中医院将迈入空中急救时代。
叶俊书记介绍,丁桥院区的停机坪有两大优势:一是地面停机坪到急诊零距离,患者从急救直升机上下来后,可直通急诊创伤中心;二是停机坪可24小时续航,即使是晚上也一样可以完成患者转运。
从12月23日起,丁桥院区急诊开放,目前已开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作为附近方圆6公里内唯一一家综合性大型医院,丁桥院区今后还承担着更多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的任务。
为了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丁桥院区打造了一条快速、高效的“绿色生命线”。
比如急性心梗等危重患者,送到急诊后,可立刻转至导管室进行血管开通手术。急诊通往四楼手术室的路上,有一个特制的“巨型”电梯,医护人员即使在电梯里抢救危重病人,也不会显得拥挤。
这个电梯宽1.7米,长2.4米,比常规的电梯宽敞许多。危重病人转运,往往携带很多的医疗设备,比如ECMO、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通过这部电梯,就能容下这些救命的设备仪器,万一在电梯里病情危急,医护人员还能及时在电梯里对患者进行抢救。
此外,ICU(重症监护室)也是反映一家医院技术力量的窗口,丁桥院区ICU设有31张病床。就在一周前,ICU团队成员成功抢救了一位40多岁的宫颈癌晚期患者。该患者患病后讳疾忌医,一年来靠吃止痛片过日子。最近病情恶化,酮症酸中毒导致昏迷被送到丁桥院区急救,在ICU团队的积极救治下,最终将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
名医专家定期坐诊
家门口就能找名医看病
“现在方便了,再也不用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区做血透了。”黄先生(化名)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家住在丁桥,原先一直在市中医院武林院区长期做血液透析。10月29日,丁桥院区血液净化中心正式启用后,黄先生还特地到丁桥院区“踩点”,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好,设备簇簇新。
一年来,市中医院两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武林院区优质的医疗服务、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大的专家队伍,同样在丁桥院区同质化开展,两院区的临床设置、诊疗科目既有相同,又相互补充。
目前,丁桥院区已开设30余个门诊科室。就在上周,中医妇科刚在丁桥院区开了病区,新增45张床位。截至目前,丁桥院区已经有9个病区,涵盖消化、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肿瘤、神经内、肾病、康复、普外、脑外、胸外、泌尿、肛肠、骨伤、中妇科、重症监护等疾病。
以肾病科为例,市中医院肾病科是国家卫健委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医护团队更是把从武林院区挑选的“精兵强将”配置丁桥院区。学科带头人、全国名中医王永钧教授也在丁桥院区开设了门诊,每周三下午坐诊半天。
丁桥院区肾病科还有特别的优势,设有肾病实验室、血液净化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血液净化中心拥有3000余平方米的超大用房面积,按照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全面投入使用后可配置120台血液透析机。目前,已开放使用20台。
此外,市中医院院长、全国知名睡眠医学专家张永华教授、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妇科专家章勤教授等,如今都在丁桥院区定期坐诊。
设有临床教学培训中心
不仅培训医学生
也为社会公众提供培训
活灵活现的医用模拟人,会眨眼睛、会呼吸,还会说话;智能的模拟孕妇会“生宝宝”,这是给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用的,模拟为产妇接生;手感光滑的“手臂”,仔细触摸还能感觉到脉搏跳动,这是给中医科的医生练习搭脉用的……
在行政科教楼5楼,这些逼真的医疗场景,模拟置身临床一线救治患者。这是杭州市中医院临床教育培训中心,是浙江省首批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医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内、外、妇、儿诊断、急救诸多学科临床技能训练,模拟门诊或手术过程。让医生有更多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临床教育培训中心是医生成长的摇篮,让年轻医生有更多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提高医学经验,把错误留在培训中心,把安全带给患者。
同时,市中医院临床教育培训中心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培训中心、标准化病人中心的培训基地。在武林院区,AHA中心一年培训12000人次。今年10月迁至丁桥院区后,已开展两次公益急救培训活动,还成为杭州市消防救援急救培训基地,为全市消防指战员提供心肺复苏、外伤急症识别与急救等技能的培训。接下来,医院将定期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急救技能培训,致力于提升全社会人群的急救水平。
12月24日(周二)上午9:00
扫码进入“杭州新闻App”
跟着快报记者一起逛丁桥院区
12月24日上午9点,快报记者将前往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现场,带着你逛一逛这家风景秀美、独具特色的医院。
你想知道媲美真人的医用模拟人是怎样的吗?你想了解丁桥院区有哪些好看的、好玩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二维码进入“杭州新闻App”,跟着快报记者,到现场一探究竟。

通讯员 | 徐尤佳 阮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