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你去了几次就能记得一辈子。潮汕就是这样。小时候我妈总说潮汕出的女孩子有一股子特别的劲儿——不是好勇斗狠那种劲儿,是那种能把事情干得妥妥当当,家里里外外都照拂得明明白白,却又安静低调、不招摇。这些年,我慢慢认识了些潮汕朋友,见过她们做事时的狠劲儿也看过她们温柔聊天,那种混合着海风味道的性格,真是别处不多见。你说潮汕女人到底什么样?其实三个地方,三种劲头,凑一桌麻将都能碰出火花来。

先说汕头。这里的女生,真不是一般的干脆。身边有个老同事,是汕头人,每次我们部门小组讨论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开口:“别磨叽,赶紧定方案!”你要是想着慢慢商量、喝口茶再敲定,她直接就给你提出来:“下了班还想不想回家?”这种直截了当,让人哭笑不得。家务活上,她也是两句话:一起做,别甩锅。这可不是瞎闹腾,她觉得这叫平等。可你要说到家里那些祖宗规矩,比如春节祭祀、清明扫墓,该怎么排场还得怎么排场,男人站前头安排,女人打理后面供桌,每一环都规规矩矩。再怎么提倡新风貌,祖宗面前不能掉链子,这也是汕头那边女生打小耳濡目染的“默契”。
幽默感这件事,也真是跟汕头女生分不开。有一回我们聚餐,一个潮汕女孩玩笑说:“我们家那个,不会帮我洗碗,怕我涂的指甲油蹭着他!”大家没忍住乐出声。这种直接又带点调侃,让气氛活了起来。碰上外人说潮汕这不好那不好,汕头女生立马能“翻脸”,嘴巴快得让人大气儿都喘不上。对外面新鲜玩意儿倒不封闭,但真要碰到外人瞎黑家乡,她一句话顶得过三句道理,打不回去绝不罢休。

再说潮州的姑娘,讲究得很。不像汕头那种直来直去,潮州女生眉眼里带着稳重,说话压着分贝,经常是大家都笑,她嘴角微微一抿,连牙都不露。见过她们在朋友聚会里,旁人抢着讲,潮州女生静静听着,偶尔一句点评,既有分量又不过分显摆。遇事喜欢以退为进,从来不跟人正面顶撞,你要是讲不通规矩,她也不会跟你撕破脸,就是慢慢疏远——你再热情,她都只是轻轻答应。
说到家学,她们一个个会的东西真不少。有次去潮州朋友家,她妈和阿姨坐着绣花,两个人说话声音低得像风吹茶壶。桌上摆着刚做好的红桃粿,边煮功夫茶,边聊着家长里短。那场面,我至今记得。潮州女生的手,总是有些巧劲儿,绣娘也好、糕点师也好,她们喜欢用细腻的活计把日子过得精致。你看着她柔柔弱弱,其实一旦该坚持的事,软刀子里藏着铁骨,绝不退让,就是“以柔克刚”的活教材。

揭阳的女孩,又是另一番景象。朴素——这是我第一次见揭阳妹子的感觉。之前我们朋友家装修,装潢师傅全家都是揭阳来的。小女儿在,为弟弟弟妹端茶递水,哪怕自己午饭都没顾上。你跟她说声辛苦了,她摆摆手:“没啥大事。”被工地太阳晒得脸黑黑的,她也不叫苦。等到晚上,兄弟姐妹三个坐下来,还是她悄悄起身去厨房煮夜宵。全家人都习惯了她的默默守护。
揭阳女生遇到难题不会急躁嚷嚷,反而把情绪收拾得很紧,比如工作累得快熬不住,她顶多半夜悄悄拉着家里狗遛一圈,回来还得给家里准备早饭。这种把责任扛下来的劲儿,不太会用话表达,都是用行动写出来的。有邻居说,揭阳妹子结了婚,家里人从来不担心婆媳闹矛盾,那股踏实的劲儿,能熬夜借钱养家糊口,脸上还带着不动声色。

如果你混过潮阳、澄海一带,说句玩笑话,走亲戚碰到的全是这种不爱出风头的“主心骨”。家里大事有商有量,小事她自己当家——只要亲人有难处,一句“没事啦”,背后是多少趟夜路和菜市场的心酸。街坊邻里对揭阳女生的评价,大都带着敬重:真不爱多嘴,话少事多。
如果说汕头妹子是快刀斩乱麻,潮州的是温火慢炖,揭阳女孩大概就像石头煲出来的汤,不说话,却有股子永远煲不散的厚重。这三地的性格,其实久了总会彼此渗透。现在潮汕的年轻女生,既敢披荆斩棘又懂得守规矩,追着时代的脚步跑,但该回去给祖宗上香、包粿时,她们从不偷懒。

我常会想啊,这三种性格虽有区别,合起来不就是中国好多普通姑娘的缩影?她们在快节奏的现实里奔波,又小心翼翼保留自家那点老传统。也许生活没给她们太多温柔,但她们总能自己生出点温柔来。潮汕这片海风吹过的土地,是怎么慢慢塑造出这样的女子?有没有一天,这些姑娘能不再只是默默付出,偶尔也让世界见识见识她们的火花?这个问题,留给时间,也留给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