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版收藏纪念特刊精彩内容独家分享

第115版收藏纪念特刊精彩内容独家分享"/

很乐意与您分享关于《第115版收藏纪念特刊》的内容构思和可能包含的板块。请注意,由于我没有具体的特刊内容,以下是基于“收藏纪念特刊”这一主题的通用性内容分享,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填充。
一份收藏纪念特刊,其核心目的是"回顾、展示、纪念"与该收藏相关的历程、成果、人物或特定事件,并"提升收藏的价值感和历史意义"。以下是特刊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分享:
"一、 特刊开篇与背景介绍 (卷首语/前言)"
1. "卷首语/致辞:" 通常由收藏的发起者、重要管理者、或特邀嘉宾撰写,表达对特刊发布的喜悦、对收藏历程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强调本次纪念的意义。 2. "创刊/收藏缘起:" 简述该收藏项目是如何开始的,其初衷、目标是什么,以及它在特定领域或社群中的独特性。 3. "纪念意义阐述:" 点明为何选择在“第115版”这个节点进行纪念,可能代表了某个里程碑(如115件藏品、15年运营、115周年等),并阐述其重要价值。
"二、 收藏回顾与历程篇 (历史长廊/发展足迹)"
1. "发展历程时间轴:"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收藏从无到有、从小到

相关内容:

广州日报新千年200版纪念特刊 第115版精选总页面

二十年代广州花市

二十年代广州花市

过年,广州最热闹的去处就是花市。广州除夕花市,起源于清中叶,先设在西关,后因城市逐步扩大,改设在市中心,时间固定在春节前三四天。广州岁暮花市日趋兴旺,是1919年

以后,那时老城刚刚拆除,花市源地一带变成通衢大道,游花市的人也逐渐多起来。通常,到大年三十晚,花市最是人声鼎沸,老百姓倾城逛花市,这种场面,全国唯广州最为壮观。一到12点,一年一次的花市才散了。初一清早,等广州人起床时,睁眼一看,花市的棚架就已经拆得干干净净了,年年如是。

初一拜神初二拜人

中国每年都有众多的节庆,广州自然不例外。这些节日风俗古往今来,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越时光隧道,岁岁不息,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风貌、风姿、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把古老的广州点缀得更加璀璨。广州节庆,突出了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民间艺术,融合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和现代文明,使人游在其中,乐在其中。春节的迎春花市、中秋的人月两团圆等等,无不人如潮涌,处处洋溢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

初一拜神初二拜人

春节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自有许多新风美俗,作为古代岭南蛮夷的"楚庭",现代的开放城市广州,春节风俗亦自成一格。

先是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直至年卅晚,才把灶君接回来,一起过年。

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开除炸油角、蒸年糕,象征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三十团年,宰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逛花市,年30晚灯后,广东许多地方会给每个小孩一个煮熟的红鸡蛋,一个茨茹,让他们点着一支香,提着灯笼,到街头巷尾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卖懒风俗,一直延续到50年初,以后才逐渐革除。卖完懒后,就全家守岁至深夜,一到子时,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烧开门炮。其它人闻声而起,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

通常,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二这一天还要早早起来,杀鸡拜祖宗,然后饮宴,叫做"开年"。此后才可扫地和免除过年的一些禁忌。孩子们穿着红绿鲜艳衣裳,吃过早餐,便到亲戚家拜年,大家相见就说"恭喜发财"。初四是人乞米,指孤儿寡佬那天行乞必给米若干。初五初六正是人们玩得高兴之时,和别的日子没什么两样。唯初七日有些特别,许多地方是不出门的,广州人则喜欢"寻春"游花地,登观音山等。初十打春,即游戏双方划好界线,布好阵势,以碎石互相对打,并不介意,以此胜负来卜一年之兴衰,直到元宵张灯,到此春节活动宣告结束。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只要愿意,天天可以吃得像过节般丰富,以往过节的许多繁文缛节,现代人逐渐淡忘了。

元宵节张灯结彩到十八

元宵节张灯结彩到十八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也即元宵节或灯节。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一大早要烧香拜祭。这晚,各个街头都会点燃花灯,这天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之类的节目。元宵节成为民间的传统佳节,而且因此时华灯绽放成为中国最大的灯节。根据传统,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开始市面就挂出各式华灯供人购买。十四日是"试灯",各处搭起牌楼、灯篷放烟火,正月十五是"正灯",各处都有灯会,比赛花灯,孩童也提着灯笼四处游玩,这种欢心的场面一直持续到十八的"落灯"。

包油角炸煎堆已成绝唱

包油角炸煎堆已成绝唱

煎堆和油角是广州人过农历新年常备的食品,也是送年礼的常见应时礼品之一。每年农历岁末,大多数人家都有合家围坐动手包制煎堆、油角的习俗。这是准备过年的一件重要工作,俗称"开油镬"。制作得好的煎堆,色泽金黄,入口松脆。

包油角的历史不知始于何时,但由于煎堆的制作较烦琐,近年来不少人家更盛行于包油角。所谓油角,通常是以碾碎的花生仁、白糖、椰丝、芝麻为馅料,用面粉为皮,包成新月状,一边捏上花边,每只长约二寸,小巧玲珑,再入镬油炸而成。不过现代人一则生活丰富了,二则嫌麻烦,使得许多广州人现在过年不再包油角了。

端午龙舟赛竞渡

端午龙舟赛竞渡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广州地区有两个传统风俗,一是划龙舟,二是裹粽子。划龙舟包括两种形式,即"趁景式"的划龙船和俗称"扒龙舟"的斗龙船。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龙舟竞渡最盛行的地方。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既隆重,又热闹。竞赛时,河面上鼓

声齐鸣,龙舟竞发,游龙穿梭,鞭炮响彻河面。竞赛活动通常在乡村与乡村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进行。近年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吸引着众多广州市民,参赛人数也是成千上万,场面宏大。

重阳登高踩小人

重阳登高踩小人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广州人非常看重。"重阳"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中国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奇数视为阳数,所以两个"九"就变成了"重阳"。

广州地区,重阳节到来时,白云山是最为热闹的地方。一些饮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没有保留下来,而登高却仍然成为一种群众性喜爱的活动。

许多广州人认为,重阳节登高的每一步都是脚踩对自己不利的小人,以此可以避事非,躲避邪恶。

中秋 人月两团圆

中秋 人月两团圆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仲秋之夜,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送走酷暑,迎来了一年中又一个美好的季节。此时,皓月当空,活动也就开始了。中秋节也称团圆节,是妇女们传统的归宁之日,夫妻双双携月饼到娘家探亲,以感谢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同时,在中秋月夜之前,凡归宁的妇女必须返回夫家,外出的家人也尽量返家,以便全家团聚。中秋节,没有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风味。同时,过中秋一定要品尝月饼,以取团圆之吉兆。故近现代每逢中秋,总有大量的月饼上市。

冬节 冬至大过年

冬节 冬至大过年

冬节,俗称"冬至日",是1年24个节气之一。每年阳历的12月22 日为冬至日。广州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祭祖。各家各户均杀鸡宰鸭,具备酒肉、果品、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贺丰收。冬至祭祖,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红糖块作馅,叫麻蓉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丝、荠菜丝滚汤煮之。

虽然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

-----以上是第115版精选内容----

简介:

不羁老牛收藏25年的‘广州日报’新千年200版纪念特刊

版面内容:

1、(1-8版)2000年1月1日当天新闻

2、(9-20版)史前-999千年之前

3、(21-32版)1100-1199十二世纪

4、(33-44版)1300-1399十四世纪

5、(45-52版)1500-1599十六世纪

6、(53-64版)1600-1699十七世纪

7、(65-76版)1700-1799十八世纪

8、(77-100版)1800-1899十九世纪

9、(101-112版)世纪之交

10、(113-132版)1900-1999民俗

11、(133-152版)1900-1999战争

12、(153-164版)1900-1999科技

13、(165-188版)1900-1999文化

14、(189-200版)1900-1999事件

新千年200版纪念特刊被誉为是“名副其实的世纪教科书”,又一次在国内报界引起震动。

2000年1月1日,广州日报推出200版千禧年特刊,8个小组,共计16名记者分赴巴黎、开罗、伦敦、纽约、柏林、东京、伯利恒和悉尼等地区,跨越五洲,全球逐日,记录全球跨世纪的胜景,还有特约记者在基里巴斯共和国、新西兰采访,见证新千年升起的第一缕阳光。

新千年的头一天,广州日报出版了200版特刊,200万份报纸当日在全国售罄,制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大新闻"。

大概是有2000减去一个0的用意吧,该报平日零售价每份0.80元,当日每份零售价2元。

发布于 2025-09-24 21:28
收藏
1
上一篇:八月十五中秋节,遵循“1不指、2要拜、3不做、4不宜”传统习俗,早懂早受益 下一篇:过趣味,网传潮汕话翻译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