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特种兵”潮流褪去,年轻人回归慢旅行风尚?

不当“特种兵”潮流褪去,年轻人回归慢旅行风尚?"/

是的,观察到的现象是,在“特种兵式旅行”大行其道之后,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向“慢旅行”(Slow Travel)。这并非否定“特种兵式旅行”的价值,而是旅行方式的多元化选择和观念的演变。
这种转变背后有多重原因:
1. "身心俱疲,追求体验质量:" “特种兵式旅行”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打卡多个景点,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行程、紧张的节奏和疲惫的身体。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旅行的目的不仅是“见过”,更是“体验过”、“享受过”。他们更希望放慢脚步,深入感受当地的文化、生活节奏和风土人情,追求旅行带来的放松和愉悦感,而非仅仅是行程的完成度。
2. "信息获取方式变化,更注重深度:"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非常便捷。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个地方更深层次的故事、隐藏的角落和独特的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渴望更真实、更有意义的连接。慢旅行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比如在一个地方住几天,去当地市场买菜,和当地人聊天,参观博物馆,看一场现场演出等。
3. "生活压力增大,需要“充电”:" 现代年轻人面临的工作、学业和生活压力普遍较大,“特种兵式旅行”有时更像是一种“用尽全力去玩”的释放,之后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整。相比之下,慢旅行

相关内容:

继“特种兵旅游”“打卡式旅游”之后,“slow travel(慢旅行)”又火了。社交平台上,慢旅行vlog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特种兵旅行中挑战体力和时间极限相反,不少年轻人又爱上了慢旅行这种不赶场的旅行方式。

“在小岛度过慢节奏的两天,很放松很治愈”“新疆租房旅居,感受晃晃村的薰衣草田”“悠闲人在双廊古镇,感受治愈慢生活”……慢旅行vlog标题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精神充电”的状态。与此同时,互联网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非遗手作体验”“星空露营”等慢旅行相关词汇搜索量同比大增,“slow travel”这个词也走红网络。慢旅行很美好,也许恰恰因为它治愈了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精神内耗和时间焦虑。

游客在浙江绍兴五泄镇体验当地特色的团圆饼制作。新华社发

“慢旅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以深度旅居为主。比如跟着当地村民学习制茶工艺、尝尝当地的家常菜、听老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居住在当地的历史建筑里,还有“义工旅行”“非遗体验游”“民歌研学之旅”等,慢旅行者奉行“真正的文化体验需要时间沉淀和情感投入”,这种“慢”恰恰造就了旅行的“深”。

imgarr

不用带着任务清单旅行,年轻人反而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不少游客选择三、四线城市或乡村旅行放松,比如在无人的沙滩放空,或是在藏式民宿里帮老板照料花园,这些旅行方式倒挺有点渴望“出世”“归隐”的影子。说到底,长期城市化生活的他们,偶尔也想追求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自由。

imgarr

更具积极意义的是,“慢旅行”也对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提升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年轻人们在社交平台发布美食美景及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同好”前来体验,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文化传播。在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记录小组”青年游客帮老人整理口述历史、录制苗绣过程、协助开设线上博物馆,成为文化“共创者”。当地的文化滋润着这些“慢旅行”的游客,游客也因为美好的体验分享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这种双向奔赴,又何尝不是一种互相成就?

imgarr

正如一位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旅行的青年人所说,“最好的旅行,是让你既看见世界,也被世界看见——不是作为游客,而是作为一个人。”深度旅游不再只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理解这种转变,就是在理解年轻人的新诉求。

(改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9月16日12版《深度“慢游”:年轻人旅行不赶场了!》)

更多内容,点击版面图阅读原文↓↓↓

来源:改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9月16日12版《深度“慢游”:年轻人旅行不赶场了!》(记者:彭景晖)

图片:新华社、AI生成

原标题:《不当“特种兵”,年轻人又喜欢慢旅行了?》

发布于 2025-09-24 13:42
收藏
1
上一篇:退休生活新篇章,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启实现自我价值与助人双赢的重要旅程 下一篇:揭秘高铁速度之谜,为什么高铁能跑得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