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唐诗三百首,
也没有找到你的名字!”
这句“苏超”扬州与泰州比赛期间的梗,曾让泰州和其他一些城市的网友瞬间破防。一边是独自“黯然泪流”,一边是被唐诗宋词宠幸城市的吃瓜群众调侃道:净说什么大实话!
与扬州隔江相望的镇江,就是这样一个被宠幸的城市。《全唐诗》中2000多首诗篇为她而作,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带明确地理标识的诗作,镇江更是首屈一指。
但是,这些众多的古诗词中,“京口”之名的出现远胜于“镇江”或是“润州”,而自古至今,镇江从未正式叫过“京口”。

北固山上北固楼
大唐王维写“绕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时,镇江在行政建制上称为润州。北宋王安石写下“京口瓜州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时,润州之名依旧沿用。直到南宋,辛弃疾登北固山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镇江才叫镇江,并且沿用至今。
如果我们对比唐代崔峒《登润州芙蓉楼》、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以及北宋范仲淹《寄润州庞籍》,这几首诗题均使用 “润州”。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京口”?似乎“京口”所指仅为一特定区域,类似于今日镇江人口中的“大市口”。

北固山全景
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说文》中记载,京字意为“人所为绝高丘也”,京上郡城便是指在高邱上筑造的城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东吴孙权为了抵御南下的曹操大军,见北固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将军事中心从苏州北迁至镇江,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
“浦口”即河流入海入江口。据史料记载,孙权曾在北固山附近续挖河道,新的入江口即为甘露口,后称甘露渡。医政路东端曾先后发现孙吴时期南北壕沟和临河建筑遗迹,可证明铁瓮城西侧城前水道的存在。

铁瓮城西侧道路
所以,“京口”是“城前浦口”,还是“城前浦口”加“京上郡城”?如果我们重新回到古诗词中去探寻,或许会有个定论。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词,这里的京口显然不是甘露渡。所以,“京口”大概就是铁瓮城与甘露口这一片区域,而这一片区域,自孙权筑“铁瓮城”起,历代都是州、府治所所在,也是官员、文人聚集之地。

北固山临江矗立
再看元代诗人萨都刺《京口夜坐》:“铁瓮城头刻漏迟,凉霜如雪扑帘飞。雁声堕地梦回枕,月色满城人捣衣。”诗人被大雁的一声孤鸣唤醒,坐在床头听到城头缓慢的刻漏声,看到寒霜如雪花般扑向帘幕。
这显然是诗人在其居所所写,而萨都刺作为镇江府地方长官,其居所很可能是在镇江府衙内,而镇江府又在“京口”地界内。
直至清末民初,“京口”仍频繁出现的文人的诗句中,在京口,他们登临北固山忆六朝往事;在京口,他们惜别甘露渡叹万古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