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站在衣柜前发呆,十分钟过去还是不知道穿哪件,一出门就后悔,冷得打哆嗦,热得冒汗,一天的心情全毁了。
26℃穿衣法则刷爆手机,算法简单到小学生都会:26减当天温度等于你要穿的厚度。
有人把短袖算成1℃,毛衣3℃,羽绒服4℃,加起来凑数就行。

听起来像游戏,点赞几十万,评论区全是打卡截图。
我测了一周,结果翻车。
周一按公式穿,出门遇上六级风,冻到手指发麻。
周三照单加一件,地铁里挤三分钟,后背湿透,臭汗贴毛衣。
周五学精了,带外套出门,结果全天大太阳,外套成累赘,手臂酸到下班。
衣服没有统一度数。
同样一件羊绒衫,北京干冷里暖烘烘,上海湿冷里像纸糊。

风大没太阳,零度也能穿透三件衣服。
屋里二十度,阳台十五度,地下车库只有十度,身体在不同空间来回切换,一件数字哪里罩得住。
真正决定冷暖的是体感温度,中国气象局公开公式里包含风速、湿度、日照、衣着热阻等七个变量。
风每秒增加一米,体感下降一度。
湿度每提高十个百分点,体感再降零点六度。
手机天气软件只给空气温度,没算这些,算式再漂亮也是半成品。
北京朝阳呼吸科门诊统计显示,每年十一月因穿衣失误感冒就诊人数达两万例,其中六成是五十岁以上人群。

老人皮下脂肪薄,血管弹性差,对温度变化反应慢,穿多穿少都容易出事。
孩子代谢快,跑动十分钟产热量相当于成年人快走半小时,给他们套公式,汗湿后吹风更容易发烧。
与其背公式,不如记住三件套原则。
内层速热,选带氨纶的保暖内衣,贴身不紧绷,洗完一夜能干。
中层锁温,羊毛或抓绒重量控制在两百克以内,压肩不压胸。
外层抗风,羽绒服挑蓬松度六百以上,帽子能收口的款式,风大时把脖子一并保护。
三层总厚度不超过两厘米,坐下不勒肚子,起身不鼓包。
颜色也有热量。

黑色吸热最多,实测阳光直射下表面温度比白色高八度。
秋冬外套选深灰、藏蓝、酒红,既吸热又耐脏,一周不用洗。
内搭用浅杏、燕麦色,提亮脸色,拍照不暗沉。
全身不超过三种颜色,视觉上瘦三斤,别人以为你偷偷健身。
配饰比想象中值钱。
一顶毛线帽能减少三成热量流失,相当于多穿一件毛衣。
围巾把领口填实,风钻不进脖梗,鼻炎发作次数立刻减半。

长筒靴别选过膝,筒高在小腿最粗点以下两厘米,走路不掉筒,还能修饰腿型。
手套挑指尖可触屏的,地铁里不用摘,减少交叉感染。
试穿仪式一分钟搞定。
穿好三件套后,站在阳台吹三十秒,再回客厅静坐两分钟。
若皮肤微微发凉但不打寒战,说明厚度刚好。
若额头出汗,立即脱中层,随身带折叠购物袋,方便收纳。
每天记录一次,两周就能找到自己的温度档案,以后出门不再纠结。
再不做体感记录,你会损失整个秋冬的体面。
不懂分层穿衣,下一个在地铁里裹成粽子还打喷嚏的就是你。
直接抄作业,明天把三件套挂好,早上多睡十分钟,照样暖、瘦、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