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的演变轨迹,从租界开埠到收回,一百年间区域划分的变迁历程

上海外滩的演变轨迹,从租界开埠到收回,一百年间区域划分的变迁历程"/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上海外滩的形成以及租界时期一百年区域划分的变化。
"一、 上海外滩的形成"
外滩(The Bund)的形成是上海开埠历史的一个缩影,其过程大致如下:
1. "开埠前的状况:"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江南地区的普通县城,黄浦江东岸(今外滩一带)主要是农田、渔村和部分零散的居民点,地势低洼,部分区域是沼泽地。西岸是清朝的江南海关(江海关)和税关等官方机构。 2. "《南京条约》与开埠(1842年):"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上海于1843年正式开埠。 3. "租界划定与早期发展:" 开埠初期,西方商人为寻求更安全、更便利的贸易和居住环境,开始向清政府租用土地。1845年,上海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成立,最初范围较小,主要在黄浦江东岸靠近江南海关附近的一片滩地。 4. "外滩作为租界核心:" 英国人很快意识到黄浦江东岸的这片沿江地带是理想的选址。这里靠近黄浦江主航道,视野开阔,交通便利,且与当时作为上海

相关内容:

说起上海,很多人印象里是高楼林立、外滩万国建筑、老弄堂里的一杯咖啡,仿佛一切都很国际范儿。但上海今天的繁华,其实和一百多年前那些“租界”的故事密不可分。你现在随便在地图上看,最贵气最洋气的地方,照样是外滩附近、静安、徐家汇这些。这背后,说白了,就是一段又心酸又复杂的历史。上海人的家底子和筋骨,其实都和租界绕不开。从英国人头一回在外滩租地,到收回租界,前后103年,上海就跟谁家院子被邻居占了似的,都是各种麻烦和讨价还价。

那会儿也别说什么国际都市,上海不过就是个江南小县城,靠着黄浦江和苏州河流口,每天卖点大米、鱼、绸缎,城里人最多也就讲讲苏州土话。1842年,一场鸦片战争闹腾下来,清政府输了,被人家签了《南京条约》,你得把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开出来让洋人做买卖,还得让他们租地盖房子。对县城的老爷来说,这无异于早上醒来家门口多了六个捧着合同的洋人。英国第一个踩进门来,就选中外滩那一片,黄浦江西岸连着苏州河,地头荒,地价贱,后来全成了“洋人的地盘”。

讲到1843年11月,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和本地官府闲聊了一阵,你情我愿地在北郊挑了块地——现在的静安寺往南、苏州河南岸、黄浦江以西这一带。英租界最早也就八百来亩,不比现在一个中等小区大多少,漫天泥泞,谁都觉得没啥油水。那年代的外滩,说是滩涂还真不是吹,全是风吹雨淋的荒地,偶尔有农村进城的人来卖点鱼虾。英国人看上了的,其实是那出奇的水运条件——沿着黄浦江和苏州河,不光能通长江内陆,还能直接钻进上海城。虽说当地清官觉得反正闲地没人要,英国人愿意接盘倒也省事,别闹事就行。

你要说老上海最早的电灯、电话、有轨电车,都是英租界带进来的。那会儿,这些新鲜玩意儿一上来,全上海城可都炸了锅。我的爷爷小时候听说外滩有“能亮一夜的灯”,特地跑去看个稀奇。外滩第一次被点亮,天一黑就像有个太阳吊在窗户外头。再后来,英国人开始小步快跑,教堂、医院、学堂统统搬进租界,地盘越扩越大,到1848年已经膨胀到近3000亩。说白了,原来城里想学点洋知识的年轻人,都要翻过外滩看看什么叫“新时代”,上海一点点变成了有点巴黎味儿的地方。

插一句,那时候的上海城人说起“租界”,其实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县城里老百姓觉得洋人出没的地方虽新鲜,但又怕出事,想往那儿靠一靠心里也有个坎儿。听我外婆说,老一代人觉得“洋场风气”太野,青春的姑娘去租界上学就像去了外太空,大人得牵着孩子的手,生怕闪了腰。

直到法租界出现,那才更添了一份故事。法国刚签了条约却在外头忙着打仗,到了1848年,才慢腾腾来上海找地。英国人把外滩最漂亮的地方都划了,法国人只能捡剩下的——豫园南面、黄浦江以西一块,面积也就一千来亩,把老县城包在中间,像套个腰带。这一片地后来出了名,不单是建筑洋气,还因为法租界的管得松,国民党特务想在里头抓人,得先申请报告——说白了,混得再不好,在法租界里头也不算“被抓着”。今天作为红色地标的一大会址,就在这法租界里头,多少大事都悄悄在法租界会上。

有段子说,法租界里边晚上都能听见欧式舞会的音乐和弄堂那边的苏州弹词,酒楼里混杂着法语和江南口音。这地方,还真出过不少传奇,比如电影《一步之遥》里的花魁总统大选故事。很多人不知道姜文拍的时候,把租界里的混乱和摩登都拍出来了。法租界,是上海最有味道的“夹心地带”——不特比英租界带头“开新”,也不似市县那般规规矩矩。

换说美租界,那就是“后来者居上”。英国人开了头,美国不肯落后,于是又逼着清政府补签个《望厦条约》,内容干脆,照着英国那些特权来。美国人想要的地就在苏州河以北,虹口一带,挨着英国人又方便合伙。这片地当时差点没批,美国驻华大使就发了狠:非得要苏州河以北,黄浦江东侧,一口咬定不松口。清政府那时候真是“打怕了”,最后只能答应,给了美国一块七千亩的地头。那时虹口还没今天“精武门”的名气,全是朋友帮帮忙,慢慢建设才变成后来英美公共租界。陈真在虹口的武馆也是后来的热门地标。

我听上海老弄堂里的老人们聊起租界演变,材料归材料,心情归心情。大家其实都知道,洋人合租界,不是为了给中国人“开明”,更多是为了方便自己做生意、出主意。英国想拉法国合租,结果欧洲人本身就争—那会儿普法战争一打,上海租界里的人也跟着“国别意识”强起来。英美租界合并后面地盘超过万亩,成了洋行、银行、各路领事的舞台。到了十九世纪末,外滩一条线成了全球建筑博览会——什么巴洛克、罗马式、哥特式,一栋一栋,把上海的天际线撑了起来。

插一句,老上海人很骄傲也很忧伤。外滩越夜越洋气,但“这是我的家乡不是我的家”的复杂滋味谁都懂。洋人的租界里,不一样的烟火,各种身份,各自生计,有一搭没一搭的融在一起。到民国年间,外滩开始叫“摩登地段”,舞女、医生、祁家三代一齊上了“洋场”,吃喝玩乐,名声传到南京、杭州,一时间时髦二字风靡华东。

到了1937年,日本人打到了上海门口。八一三战役,民国军队败了,上海城里外都乱了套。但租界情况特殊,日本一开始没直接动英美、法租界——毕竟还没和英美开仗。外滩、虹口成了避难所,不光中国人,各路犹太难民也聚来了,上海一夜之间成了国际落脚点。听说当时租界里“混得好的人,有鱼有菜,混得一般就窝在弄堂里等消息”,大家都过得战战兢兢。直到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局势就彻底翻了个身。日本兵闯进租界,英美撤侨,上海一转眼成了“全日管辖地”。

日本霸占租界,原本各国经营了几十年的那些洋行、码头、学校全被改头换面。上海人经常说,“风水轮流转”,但那种无力和憋闷,只能藏在心头。等到1945年,日本投降,各地租界一朝被收回来,可那一百年留下的痕迹,连房梁和石库门都能看出来。有人说,外滩一夜之间又成了上海的心脏,摩登和传统叠在一起,世界和家乡缩在了一条黄浦江边。

看看这份老地图,明眼人都能看明白:英租界在黄浦和静安,苏州河一南一北,美租界占了杨浦虹口,法租界横着黄浦徐汇和长宁东头。说到底,这些都是昔日最富庶、最见世面的地方,租界变迁,也让上海像一场没有终结的时代剧。城市的骨子,被洋风渗进去了,磨出来一份锐气,也藏着几分落寞。如今回头看,租界收回,上海成了自己的大都会,这个过程里,酸甜苦辣,谁都不敢说讲完了。租界的故事就像老上海的弄堂一样,走得进去,转个弯,又出来了,眼前还是滚滚长江,天边还是灯火上海。

发布于 2025-09-22 08:27
收藏
1
上一篇:上海外滩的演变史,从租界开埠到收回,一百年间的区域变迁与城市记忆 下一篇:租界风云,从兴起到消亡,全面解析租界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