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南方人初尝南京美食,不吹不黑,几句肺腑之言,真感受分享

我南方人初尝南京美食,不吹不黑,几句肺腑之言,真感受分享"/

哈哈,欢迎南方朋友!南京这地方,美食确实值得说道说道。既然是肺腑之言,那我就跟你掏心窝子聊聊:
1. "小吃真的太迷人了!" 之前可能在南方也吃过各种小吃,但南京的小吃种类和精致程度,真的让人大开眼界。从鸭血粉丝汤的热气腾腾、鸭油酥饼的香脆软糯,到赤豆元宵的清甜细腻、梅花糕的糯叽叽……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来。特别是鸭血粉丝汤,那口鲜汤,配上鸭胗鸭肠鸭肝,再撒点香菜、鸭血,简直是灵魂的味道!不是吹,这玩意儿能喝上瘾。
2. "“鸭”是绕不开的主角。" 南京人爱吃鸭,这可不是白说的。盐水鸭的咸淡适中、皮白肉嫩,是送礼下饭的佳品。但我觉得,最能体现南京人吃鸭“境界”的,还是各种“鸭肴”。比如 "板鸭",烤得外皮焦黄,肉质紧实,香气扑鼻,啃起来特别有满足感。还有 "油豆腐烧鸭",油豆腐吸饱了鸭肉的油脂和汤汁,软糯入味,简直是绝配。感觉南京人对鸭子的烹饪研究得太深了,味道层次丰富,绝不单调。
3. "甜点也

相关内容:

我生在福建长在福建,从小看惯了闽南的红砖厝和鼓浪屿的浪花,连家里煮的线面都带着股子温吞劲儿。

前阵子突然就犯轴了,想着总得去别地儿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可翻地图翻得眼睛都酸了,愣是拿不定主意——直到刷到南京城墙上滚烫的晚霞,还有那碗冒热气的皮肚面,心一横就买了机票。

刚落地禄口机场那会儿,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出站口,被扑面而来的桂花香撞了个满怀。

福建的桂花是藏在巷子里的,得凑近了闻;南京的桂花却像老南京人说话,直愣愣地往鼻子里钻。

打车去酒店的路上,司机师傅操着带点侉味的普通话跟我唠:“小妹啊,我们这地界儿,春天看梅花山,夏天逛玄武湖,秋天嘛,满城都是桂花香”

我扒着车窗往外看,梧桐树的叶子黄得透亮,风一吹就簌簌地往下掉,落在骑电动车的阿姨肩上,倒像是给她别了朵金花儿。

要说南京的文化,那得从明城墙根儿说起。

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去中华门,城墙砖上还留着六百年前的刻痕,有的写着“应天府上元县”,有的刻着工匠的名字。

摸那些砖的时候,我忽然就想起小时候在泉州看老宅子,木梁上也有祖辈的名字。

只不过泉州的老宅是红砖配燕尾脊,南京的城墙是青砖叠着青砖,一个温柔一个硬气。

站在城墙上往远处看,紫金山像幅水墨画,山脚下的玄武湖泛着波光,恍惚间竟觉得这城是活的,六百年的故事都在砖缝里藏着。

南京的生活节奏像极了老茶馆里的评弹,慢中有劲。

早上七点,小区门口的包子铺就排起了队,老板娘掀开蒸笼的瞬间,白雾裹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

我蹲在马路牙子上啃蟹黄汤包,看穿校服的学生骑着自行车掠过,后座的女孩抱着书包笑,车铃叮叮当当响了一路。

这场景让我想起福州的三坊七巷,可福州的早晨是泡在茉莉花茶里的,南京的早晨却是泡在鸭血粉丝汤里的——一个温婉,一个豪气,倒都让人舍不得走。

说到吃的,我可得好好唠唠。

头天晚上在科巷找吃的,被一家“许阿姨糕团店”拦住了脚。

青团咬下去是艾草的清香,蛋黄肉松馅儿咸香不腻,我举着青团站在路边,看本地阿姨拎着菜篮子过来:“小妹,这家的青团比夫子庙的实在”

后来又去吃了李记清真馆的牛肉锅贴,金黄的底儿脆得能听见响,咬开是滚烫的牛肉汁,烫得我直吸溜舌头。

最绝的是章云板鸭,烤鸭皮脆肉嫩,盐水鸭咸鲜适口,我蹲在店门口啃鸭腿,路过的大爷还教我:“吃鸭肉得配碗薄粥,解腻”

抖音上有人说“南京的鸭子能绕地球三圈”,我信了——光我吃的那三天,就见了不下十只鸭子变成桌上的菜。

南京的风景是混搭风的。

白天去中山陵,梧桐大道遮天蔽日,阳光透过叶子缝洒下来,像撒了把金箔子。

爬到陵顶往下看,整个南京城都铺在脚下,紫金山像条绿龙,玄武湖像块碧玉。

晚上去夫子庙,秦淮河的灯笼亮起来,画舫慢慢摇,船娘唱着《茉莉花》,声音软得能化在水里。

我站在文德桥上吹风,忽然就想起杜牧那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河还是这条河,只是船上的客人换了又换。

要说南京的好去处,头一个得提颐和路。

我背着相机在公馆区溜达,黄墙红瓦的老洋房藏在梧桐树后头,每扇窗户都像在讲老故事。

有户人家的院子里探出株海棠,开得正艳,我扒着铁门拍了张照,发小红书上,底下评论炸了:“这是颐和路22号”

“我奶奶以前就住这儿”

“现在里面住的是个画家”

后来才知道,这地儿当年住的都是达官贵人,现在倒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第二个必去的是老门东。

我蹲在“蒋有记”吃锅贴,看隔壁桌的大爷用南京话跟老板唠嗑:“你这锅贴还是老味道,就是醋瓶子该换了”

吃完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先锋书店的木头门吱呀作响,书架上摆着《南京传》,我翻了两页,竟看到写明孝陵石像生的章节。

转角遇到家“蓝老大糖粥藕店”,藕段煮得粉糯,糖粥黏糊糊的甜,我举着碗站在巷子里吃,恍惚觉得回到了小时候在泉州吃四果汤的日子。

第三个得说牛首山。

我坐地铁到河海大学站,再转公交上山,路上司机师傅跟我唠:“小妹啊,牛首山的佛顶宫可壮观了,比灵谷寺的塔还高”

到了地方一看,果然!

那宫殿建在半山腰,金色的穹顶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我跟着人群往里走,地宫的千佛殿让我看呆了——四万八千盏灯照着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出来时遇见个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手机拍视频,嘴里念叨:“这地儿比故宫还出片”

我翻了翻她的抖音,底下评论说“牛首山是南京的隐藏副本”,倒真是这么回事。

第四个好去处是灵谷寺。

我是冲着“萤火虫之路”去的,七月的晚上,九华山的路两边全是萤火虫,像撒了把星星。

我举着手机拍,有个本地大哥凑过来:“小妹,你得用慢门,我教你”

后来我们蹲在路边等萤火虫,他跟我讲灵谷寺的素面好吃,第二天我就去了。

素面端上来,清汤里飘着香菇和笋片,我嗦了口汤,竟吃出股子禅意。

出来时看见无梁殿,青砖砌的殿没有一根梁,六百年的风风雨雨都没把它压垮,倒让我生出股敬畏。

第五个得说鱼嘴湿地公园。

我是在小红书上刷到“南京小垦丁”的标签才去的,到了地方一看,灯塔红白相间,江水浩浩荡荡,远处有货轮鸣着汽笛经过。

我沿着江堤走,看情侣在灯塔下拍照,看大爷拿着长焦镜头拍江鸥,还有个妈妈带着孩子放风筝,线轴转得飞快。

我坐在长椅上吃冰淇淋,忽然就想起在厦门看海的日子,可厦门的海是蓝的,南京的江是黄的——一个温柔一个粗犷,倒都让人心安。

我在南京待了七天,临走前在机场买了包“绿柳居”的素烧鹅。

飞机起飞时,我扒着舷窗往下看,整个南京城像块拼图,明城墙是边,紫金山是角,秦淮河是线,把六百年的故事都串在了一起。

这地儿不像上海那么快,不像北京那么硬,倒像碗鸭血粉丝汤——看着普通,喝一口才知道里头有多少滋味。

要是你问我去不去南京,我肯定说:“去”

带着肚子去,带着眼睛去,带着颗想听故事的心去。

这地儿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每一碗面,都在等你慢慢品。

(如果文中有写的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收集,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发布于 2025-09-22 02:42
收藏
1
上一篇:南京特种兵一日游,盐水鸭、美玲粥、鸭血粉丝汤,美食之旅还缺什么? 下一篇:南京9,揭秘古城南京的神秘故事与传奇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