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归属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刚说开始,争论已经铺天盖地了。南北交汇,地处中原,河南到底属于华北、中南,还是华中?真不是一句话能切开的!行政区划也好,大区认知也好,绕来绕去,归根结底都藏着历史的余温。你说这样分类就不会出错吗?好像也不是。

1948年那会儿,全国分六大区其实已经有点定论的意思。在抗战刚结束那些年头,谁还分得清楚一省的界限到底该怎么算?更早说到1905年,刘思培搞了个《中国地理教科书》。他把内地十八省分成三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河南被他归到了黄河流域,说是华北,其实当时也没什么“华北”这词。倒是区域概念,黄河流域这一说法,河南稳稳在里头不动。

民国时期的地理划分,说是科学一点,其实内含“不确定性”。河南人,一个说自己是华北,一个说是中原,嘴上挂着的可不是空名头。你去查民国时代的地理志书,河南被圈进黄河流域、但边上又写着“中原”。那种摇摆不定,和现在两头都有点对路,反而让争论持续到今。

行政划分不是静止的,往后到了1949年,各大野战军开始分头收地盘。中央军委一指挥,第四野战军就打下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这片。说是打下哪归哪。这逻辑,也有点靠“兵家必争”的意思。于是中南大区出现了,其实就是华中加华南两大区凑一起来的。河南成了“中南人”。别人一问,河南属于哪?大部分,“中南大区”。
不过别太快下结论。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还曾混进一个新名字,叫平原省。平原省归华北大区。后来行政区撤并,河南整体归入“中南”,可那段历史,很多资料都提到。你说河南跟华北没关系,肯定也不妥!身份证编码也是一锤定音——河南开头是41,头一个4就是中南。看着挺权威,好像就该这么分,实则也只是当时的政策产物。
六大区分法在今天还有残留。身份证41打头,台湾71、香港81、澳门82,那些前排预留,一看又和政治气象相关。“大区划分基本定了河南是中南大区”,但每逢讨论,总有人抬杠:“河南南边可和湖北湖南一样,北边却和河北山西一个圈,凭什么只能归中南?”其实大区和行政区不总对称。
别以为历史就这么像流水账。1958年,全国搞了个经济协作区,突然又冒出“华中经济协作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都算进去了。华中大区在这里站了稳脚,却没能长久。1978年体系撤销,换做别的模式,但“华中”概念并没散。现实里,不少单位、报刊还是用“华中”说法指代河南周边。
邮政编码问题,又给河南添了一层身份。邮编第一位4,对应华中。华北0,东北1,华东2、3,华中4,华南5,西南6,西北7,西部8。身份证41打头,邮编也是4开头,都指向华中,却又和中南有所重叠。河南的行政区划,总在逻辑和现实间摇摆,不太能分得出绝对界限。到底偏哪边?可能就是临时按需调整。
但河南人平日里,似乎没怎么在意“华北”“中南”“华中”这些称呼。更多时候,把自己叫做“中原人”。中原这个说法,从历史中传下来,文化认同远大于行政分区,河南人经常讲:“我们中原大地一马平川,四通八达”,所以河南有中原工学院、中原科技学院,用的是“中原”名头。你去查高校,倒也有几所用华北命名的,比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起名标准到底怎么定,没人说得清。
其实很多河南高校命名,用了中原,有时候又用华北。比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什么不用中原之名?考试卷上的地理填空题,也有差异,官方文件与民间口口相传多少总是不符。河南到底是中南还是华中?你认真查历史文件,会发现彼时的官方答复和今天的习惯性说法未必一致。身份证归中南、邮编归华中,实操上哪边更准?
数据层面看,IDC(数据中心服务机构)和地理信息部门,区分河南,一般采用公安部身份证归类法,归入中南大区,和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相并列。很多数据公司、招标平台也以此为标准。经济协作区一说,已然被否定。可是通讯部门、邮政编码还习惯用华中区,不完全与身份证编码对齐。
网络讨论时,知乎、贴吧甚至微博上的网友争吵格外激烈。有网友说:河南是华北,理由是“从气候、文化、方言都和山东、河北相像”;另一些人主张河南归华中,以为“口音和湖北湖南一脉相承,还贴近黄河文明”。更多人不管行政划分或经济区域,直接喊自己是“中原”,不带大区名号。归根结底,文化自信比行政区分更深刻。
老一辈河南人常说,过去大区划分是随行政改革不停变的。你今天拿身份证查是中南,明天办邮政业务说是华中。事实就是捉摸不定!河南地理位置,南北通衢,不管划分怎么改,地理、经济、文化都在交融。当下互联网公司运营,市场部高度重视地区归属,广告流投放时,一部分按照华北区分,一部分归中南。这操作,侧面说明河南是“多重属性”的省份。
有人说河南属于哪里都能讲出理由,其实这正是河南特殊性的体现。华北、华中、中南大区,任意一个都能覆盖一部分河南人的生活和认知。站哪边都能找到“理”——但如果非要分个高低,可说明河南就是“谁都能装得下”,不挑身份的地方。就算前后标准矛盾,实际工作中还是混着用。
郑州近几年经济数据表现突出,常被称作“中原城市”,可用中南区域发展数据衡量,又归属于“中南经济圈”。你查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历年区域分析,河南有时候单列,有时候纳入中南。发现这一点,才觉得行政区划的争论没意义。
很多省份也有多重归属,比如江西,时而归中南,时而归华东。河南归属在哪里,历史上受政策变动影响,现实里被经济、文化、民间习惯剪裁成层。所以大家争论时,别总想寻求唯一答案,历史是活的,标准也是活的。你说河南到底属于哪?似乎没个定论。前些年高考区域划分又调整了一次,河南考生归哪个区考,跟政策紧密相关,谁能说是一成不变?
到头来,河南地理、行政、经济、文化属性不谋而合,各种归属都能找到依据,反而更增加了这块土地的复杂性。你憋着找一个标准,那可能永远找不到了。
综合看,其实河南是个“都能算,谁都不排斥”的地方。地处中原,历史、现实交错。这种模糊和重叠,也让河南始终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