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清区东北部,有一座小镇,因地毯产业发展而久负盛名,被誉为“地毯之乡”。
崔黄口,一个拥有700余年历史的古镇,它的地毯产业发展起源可追溯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一度代表了中国地毯手工制作的最高水平。向联合国气象总部赠送的“长城壁毯”、被业内专家誉为“世界特大型壁毯”的天津周邓纪念馆“海阔云舒”挂毯、中南海西花厅的“九龙”壁毯……都是崔黄口镇地毯产业工人的杰作。15个地毯产品系列、1420多个品种,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人员2.5万人。

可以说,地毯曾经让这个小镇自豪,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艺和支柱产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地毯加工工艺以及原材料已经达不到环保要求,加上地毯产品本身科技附加值低,导致整个地毯行业的利润空间逐步萎缩,也使当地地毯产业发展缓慢。
正所谓穷则思变,当地政府经过多方走访调研,积极规划转型发展,搭上了当时电商产业快速发展的快车,明确了以电商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目标。从地毯之乡到电商小镇的完美转身,他们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近日,海河传媒中心蹲点记者走进这个颇具特色的小镇——崔黄口镇,去探寻这转身背后的故事。
久负盛名的地毯之乡 转型背后的困惑与选择
曹式泉是崔黄口镇党委副书记,现在主持镇政府工作,更是崔黄口镇产业转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08年6月18日,他从武清区建委借调到崔黄口镇的时候,正是崔黄口镇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崔黄口镇一直是以地毯产业为主导,在最鼎盛时期地毯出口量占全国的50%左右,所以我们早期就想把原有的作坊式地毯加工业进行升级改造,然后规模化。2009年,天津地毯产业园经批准正式成立。”曹式泉介绍,“坦率地讲,当时的地毯园与同期成立的其他30个市级园区比没有什么优势,没有前身的乡镇产业园做基础,现有的地毯加工也多以作坊式为主。园区初创时,10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里,我们连一家像样的企业都没有。”
不过换个角度说,有时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同期其他成熟的园区里边的企业已经摆满了,但我们还有大半的规划建设用地可以用来进行新的招商引资,发展空间巨大。”
但即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招商对当时的崔黄口镇来说仍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我们虽然叫地毯园,可产业链太短。地毯产业属于传统加工业,上游抽丝,纺纱,染色;中间是机械化或人工化编织生产;下游就是销售。这样的产业链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园区持续发展下去。而当我们想去引进一些国际大型地毯企业的时候发现这些行业巨头的产业布局早已行成。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传统地毯加工会产生污染,而我们新建的园区对企业的环保是有很高的标准的,我们也不能接受在一个现代化园区再引进那些污染企业和工序,所以最初的三年时间我们只招进一家符合要求的地毯企业进驻园区。”曹式泉说。
宁缺毋滥是崔黄口镇对自己发展现代园区的底线和要求,眼前的困难更难不倒谋求转型发展的崔黄口镇。
2012年,电子商务产业正面临着重新布局和扩张。“国内电商企业最早都是把仓储物流放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但是几年的时间,业务量的井喷式增长,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在大城市周边选址建立更大、更多的物流仓储基地,而这有可能是我们的机会。”曹式泉说。
唯品会是第一个来崔黄口镇设立物流仓储的电商企业。走进坐落在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唯品会华北运营中心,办公区宽敞明亮。园区外的公路干净整洁,不远处就有高速出口,交通便利。唯品会华北运营中心、品骏华北大区负责人门书光告诉记者:“我们几年前刚来这里的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那时园区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善,交通也不方便,是当地政府给了我们来这里建厂的信心和支持,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唯品会来了,京东商城来了、酒仙网也来了……这些电商企业的到来直接带动了园区的经济,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曹式泉告诉记者:“仅唯品会华北运营中心一期项目在2013年至2014年一年的建设期间就为当地纳税超过1亿元,这无疑给当时亟待转型的崔黄口镇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陆续入驻园区,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王月新现在是唯品会华北运营中心的员工,五年前她从蓟州嫁到武清崔黄口镇,并入职了刚刚来到这里的唯品会华北运营中心。王新月说:“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太了解电商企业是什么概念,具体要做什么,但是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去电商企业工作,与传统企业不同,这里有着年轻人的朝气。”
传统企业的“触电”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从“地毯园”到“电商园”,是一个思路的转变,但是不等同“电商产业”取代“地毯产业”,“电商+传统企业”是崔黄口镇将二者结合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利用电商产业带动培育本地特色品牌,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在扶持“草根经济”转型,帮助传统企业“触电”升级方面,“毯诚网”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刘铭君出生在崔黄口镇,祖辈父辈一直从事传统地毯行业,在他们的影响下从小便对地毯的生产及销售有着浓厚兴趣。2010年,高中毕业后的刘铭君远赴加拿大学习工商管理学。期间,她走访北美、欧洲以及中东地区几十个国家了解地毯的国际发展现状。
2015年,回国不久的刘铭君在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支持引导下,整合飞马纺织与专业电商及服务机构,与电商园共同创建了毯诚网。“创建初期,我担心自己不懂得IT技术、不善于团队管理,难以应对公司运营中的实际困难,且与淘宝、京东这样已经发展成熟的第三方平台相比,毯诚网面临着硬件搭建、商家加盟和后期推广等许多大问题。”刘铭君告诉记者:“经过反复思考,我们决定在提供精准服务上做文章,让顾客能够很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地毯,并且免去定期清洁等后顾之忧。”

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办公区、蓝领公寓配备齐全
做专业地毯电商平台,国内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很少,这些也给刘铭君的团队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把公司发展起来,刘铭君主动寻求电商园帮助,找到专业猎头公司搜寻人才,同时带头走出去,到其他大型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同步更新知识和理念。
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如今的“毯诚网”销售平台包括PC端、无线端、微信端,涵盖8大类目、36个二级分类、600余单品、5000余sku商品。虽上线时间不长,但它“触电”互联网的声音却嘹亮强劲:上线运营仅3个月营业额就突破1500万,利润率提高到25%左右,在当年“双11”的日订单量更是突破一万单。2016年营业额达到近6000万元,2017年平稳上升。透过毯诚网的案例,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而释放的红利可见一斑。
电商小镇也是宜居小镇
在武清区211省道上,有一个非常宜居的示范社区——福巷嘉苑。从小区正门进入,便是一条长长的林荫路。健身房,瑜伽室,儿童室,图书馆……各种供居民休闲娱乐的设施应有尽有,且免费对公众开放。
福巷嘉苑社区负责人孟广怀告诉记者:“2013年武清区崔黄口镇开始启动后巷、黄家洼两个村拆迁,2016年实现首批居民分房入住,按照‘电商+社区’的思路,引进‘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将其打造成全区建设标准最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最高的智慧社区,今年社区东侧7000余平方米的福巷文化公园也交付使用,下大功夫为还迁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和优美宜居的居住环境。”
今年56岁的刘国庆原是武清区崔黄口镇后巷村村民,村子在原址拆迁并还迁后,刘国庆和家人搬进了福巷嘉苑小区。“以前我们这里就是农村,下雨天道路泥泞,居住环境也一般。整体拆迁搬进新居后,我们不仅搬进了楼房,而且社区的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我如今在社区上班,和爱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一年的收入也不少,日子过得很幸福。”

李俊兰是福巷嘉园社区的图书馆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图书馆已经和武清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很多区里图书馆有的书,社区居民不出家门也能借到,而且只要免费办理一张借书证,就可实现自助借书还书。”李俊兰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借书过程:将读书证放到感应区扫描,再把需要借的图书放在专门的感应装置上,点击确认键即可完成借阅,不过几秒钟,非常方便快捷。

孟广怀介绍:“为了鼓励社区的年轻人去就业,社区联合当地社保部门,请来20余家知名企业来社区举办专场招聘会,为社区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为了构建文明社区,我们还将居民‘红白事’涉及到的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社区中部建礼堂,供居民办喜事使用。在一期、二期楼体的外侧,搭建专门供居民办白事的楼体,这样既能尊重传统习俗,又能体现社区的精神文明面貌。”
惠民、利民一直以来都是崔黄口镇党委、政府最关注的问题,“努力发展经济,就是要将它带来的红利体现到民生建设中去,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曹式泉告诉记者,近五年来,崔黄口镇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亿元,新修乡村公路总长达到52公里。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校实现楼宇化,完成了总投资1400万元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教学楼及附属配套工程。2015年,崔黄口镇同具备专业资质的校车公司合作,启用了24辆校车,解决了全镇49个村街上千名孩子的上学出行问题。2016年,地毯集中印染、挂胶的环保集中处理厂区也投入使用。
从地毯之乡到电商小镇,崔黄口镇赶上了转型升级的好时代,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了由产业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将改革红利惠及民生。正如曹式泉所说:“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全镇5万多名老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生活变化了。”
记者手记
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崔黄口镇曾经用地毯产业养活了当地一半的人口,鼎盛时期全国50%以上的手工地毯来自这里。要将这样一个融入到当地人骨子里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绝非易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崔黄口镇抓住了发展园区经济的机会,抓住了电商在国内重新布局的机会,积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进行转型。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软硬件条件,逐渐成为电商企业落户的聚集地。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通过园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崔黄口镇并没有忽视改善民生,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刘国庆,比如李俊兰,这些土生土长的村民如今已经过上了他们曾经期盼的那种好日子,而还有更多的人,如曹式泉、刘铭君、王新月,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海河传媒中心蹲点调研组记者: 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