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郑胜华把仙居杨梅带到了舟山登步岛。但由于受海岛气候土壤影响,种出的杨梅果肉软烂,轻轻一捏就有汁水渗出,常温下保质期不超过1天。去年12月,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科研团队对登步杨梅基地的土壤进行了检测。针对土壤酸化板结、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结,团队提取贻贝壳中富含的钙、铁、锶等微量元素,定制了一款高钙土壤调理剂,对57株杨梅树进行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在常温下杨梅保质期提高到2至3天了(据《舟山日报》7月12日报道)。一直困扰郑胜华的杨梅“出水”难题终于破解了,这无疑是令人欢喜的。

“外来和尚”念出不一样的经
舟山的杨梅味道鲜美,但却有个“出水”的问题,导致保质期短,不便保存、运输。对此,舟山人早已习以为常。很多人甚至认为,越是金贵的东西越“娇生惯养”,舟山杨梅就该是这个腔调。现在,杨梅“出水”问题被一位外来种植户解决了,舟山果农似乎也可以“搭便车”了。
外来和尚好念经。对于舟山果农来说,郑胜华就是个“外来和尚”。他发现,同样的杨梅种在仙居是硬硬的,种在登步岛后变成“出水杨梅”,进而想到了请专家改良土质,于是就有了贻贝壳的妙用。以问题为导向,就不难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海洋性土壤气候条件,舟山出产的不少水果味道都明显“鲜”人一步,这也是郑胜华要把仙居杨梅种到登步岛的原因。但事实表明,若一味沉迷于“原生态”就难保不落于人后。只有善于总结经验,寻求突破,才能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拉长短板。
贵在善于举一反三
舟山杨梅品质优异,一旦可以用贻贝壳治愈“出水”,也就意味着可以卖得更远、更久。只不过,眼下的配方是针对登步岛上的仙居杨梅,要想普遍适用于本地杨梅还需要反复试验后,才能逐步推广。可以相信的是,思路对头了、方向明确了,舟山杨梅也会越来越好。
更重要的是,让“贻贝壳妙用”产生蝴蝶效应。正如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王强所言,土壤酸化板结是沿海普遍存在的问题,贻贝壳改良土壤的效果如能通过更多验证,推广应用后定能助推东南沿海农业的发展。果真如此,舟山不但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全面提升种植业,还有望顺势做成土壤调理剂产业链。
贻贝是舟山特产,嵊泗枸杞更被誉为全国贻贝之乡。据统计,去年嵊泗贻贝养殖产量2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加工后产生的废弃贻贝壳在6000吨以上。贻贝壳属于固体废弃物的一种,自然环境下难以降解,大量堆积容易对海洋和滩涂环境造成破坏。如能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将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可见,如能举一反三,妙用贻贝壳,获得滋润的就并非只有舟山杨梅。事实上,贻贝壳再利用已悄然兴起,浙江海洋大学研制的初代贻贝壳土壤调理剂陆续应用于台州、温州等地茶园,并以此开发出“富锶茶”。以治愈杨梅“出水”为契机,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土壤调理剂,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致富链就会横空出世。
大学要当好社会的智囊
杨梅“出水”这一困扰郑胜华多年的问题,在专家眼里却并不太难。浙江海洋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郭健说:“原理就是缺啥补啥,营养跟上了,‘体质’就好了。”可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不能仅凭经验种地,更多地要仰仗科技、依靠大学专家。换个角度说,大学也要当好社会的智囊,如在破解杨梅“出水”之类的问题中体现知识的力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今年,新城管委会与浙江工业大学等合作,开展了“校地合作下基层,‘三支队伍’进社区”城市更新行动(据《舟山日报》7月12日报道)。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的搞规划设计,有的搞园艺景观,让原先杂乱的安置小区换了模样,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假如更多的果园、养殖场也能成为大学的“后花园”,诸如杨梅“出水”之类的问题应该都会成为论文课题。
在舟高等院校海洋特色更加鲜明,与当地生产生活的契合度也更高。郑胜华遇到杨梅“出水”问题就找浙江海洋大学专家,这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习惯性做法。现实情况是,大学里的许多研究课题早已领先一步,但实践层面依然我行我素。比如几年前就有养殖梭子蟹可以全年出产的报道,但休渔期并不见有梭子蟹爬上老百姓餐桌,可见这一成果并未从试验场走向养殖场。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还应该是随处可见的生动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学术前沿的大学最适合成为社会的智囊。随着校地合作日益广泛深入,困扰人们的很多问题或许都会不成问题。
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