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红得像铁锈,河流却常常断成几截,这就是澳大利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很多人以为缺水国家一定穷,其实它悄悄把矿卖成了GDP冠军。

2200米的山就算全国最高,雪线根本存不住水,于是达令河和墨累河成了两条“看天吃饭”的命根子。
雨季一过,河床直接变车辙,袋鼠都得排队找水坑。
好在地下埋着不可再生的老水仓,储量够三千万人喝,却不够一亿亩庄稼天天浇。
淡水总量只有中国的两成,人均反而宽裕,这账怎么算都带点运气。

卫星图里超过一半国土是红色滤镜,那不是晚霞,是铁矿铝土铜镍金集体冒头。
西澳、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像三个大矿仓,火车一趟趟把矿石运到港口,再换成澳元。
石油几乎没有,汽车加油得靠进口,于是澳洲干脆把汽油税当杠杆,逼大家去装屋顶太阳能。
阳光太多,电用不完就倒灌电网,矿工白天挖矿晚上给电动车充电,循环得有点魔幻。

九成人口挤在离海一百二十公里的细缝里,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像三颗扣子把海岸线扣住。
内陆空着不是因为不想住,而是开一小时车连棵树都难找,手机信号直接归零。
耕地其实不少,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比人多得多。
问题是牧场离港口太远,运费吃掉利润,于是干脆卖活牛上船,让牛自己走到出口称重,省下的草料再养下一批。

锂钴这些新能源宝贝埋在更荒的地方,挖出来就是电池世界的硬通货。
中国电动车厂盯着西澳的锂矿,合同一签十年,澳洲政府一边数钱一边担心哪天被反向卡脖子。
未来剧本已经写好:继续当大号矿场和大号农场,但得学会省水省电。
地下水抽一点少一点,太阳能板铺一片多一片,平衡术玩得好,大洋洲一哥的位置就稳。
成不了超级大国,却能把资源卖成长期饭票,这种活法算不算另一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