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南浔,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蚕育文化传承,天下古镇难觅

千年古镇南浔,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蚕育文化传承,天下古镇难觅"/

这句描述“千年古镇南浔: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因蚕育人,天下难寻”非常精炼地概括了南浔古镇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我们可以逐句解读:
1. "千年古镇南浔 (Qiānnián gǔzhèn Nánxún):" 点明了南浔古镇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千年古镇。
2. "九里三阁老 (Jiǔlǐ sān Gé Lǎo):"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谚语,用来形容南浔人才辈出,官位显赫。 “九里”并非实指具体长度,而是形容地域广阔,人才众多。 “三阁老”指三位或以上官至“阁老”(即内阁大学士,是清朝之前辅佐皇帝的最高级别官员)的人物。这极大地夸张了南浔出高官的数量和级别,说明历史上南浔籍贯的官员非常厉害,地位崇高。
3. "十里两尚书 (Shílǐ liǎng Shàngshū):" 与“九里三阁老”类似,这也是一个形容南浔人才鼎盛的谚语。 “十里”同样非实指,意为距离不长,但人才密集。

相关内容:

我没去过南浔,但我一定要去一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苏轼诗中描绘的西湖美景,放到杭嘉湖平原上似乎也不遑多让,而南浔,就在这里!如果你也没去过,那正好,我们可以一起用这篇文章,来描绘心中的南浔印象!

南浔古镇

01 春蚕吐出的奇迹

如果要说与中华文明渊源最深的一种虫儿,那毫无疑问就是——蚕!对这个汉字的解读,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蚕的重视,上书一个天字,下写一个虫,寓意为天赐之虫!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男耕女织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代表,《陌上桑》中女子我想她可能不一定是江南女子罢,但是如果要重现当时那番景象,也许在南浔最合适不过。

坐落在杭嘉湖平原的南浔,可能是中国蚕桑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钱山漾遗址的展示柜里,有三盘黑乎乎的东西,如果不仔细看它的说明,我们根本无法相信这里竟然是丝线、丝带和丝绸!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4700年前的丝绸、丝带

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皎洁光鲜的,但为何图中的丝线却是如此呢?其貌不扬的它们,来头可真是不简单!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这些丝来自于公元前2750年左右,也就是4700年以前!当它们被岁月尘封时,似乎也不敢想象,一觉醒来,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探索星河、飞天揽月的时代了!

而我们也惊奇地发现,这几乎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丝绸!这说明了蚕桑文化最早可能起源于钱山漾和与它最近的包含南浔在内的杭嘉湖平原!

02蚕桑之富 甲于浙右

而在47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南浔时,这里依然长着郁郁葱葱的桑树。“南方有嘉木,其芽涤凡尘”,茶圣陆羽的这句诗,用来形容桑树似乎也恰到好处。

自汉代以后,北方战乱不息,在隋朝时,中国的蚕桑丝绸业已经慢慢开始向南方转移,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明清以后,江南的蚕桑丝绸业达到了顶峰!

而在蚕桑文化发展中,南浔更是独树一帜!“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就是南浔当时最真实的写照。而蚕桑给南浔人带来的是数不尽的财富!

新世纪的辑里村

与南浔相隔七里之处的村庄,名唤“七里村”,这个小小的村庄,自元朝末年形成以来,勤劳聪慧的南浔人,借助南浔优良的蚕种、优越的养蚕自然条件,通过改革巢丝技巧,生产出来的“七里丝”,成为当时全国最受欢迎的丝种!

“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明代以后,七里丝逐渐在国内享誉盛名,开始走入皇室!在康熙年间,清朝皇室明文规定,凡是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采用七里丝!雍正时期,因七与辑音近,又因辑有巢丝的意思,七里丝被雅化为辑里丝!

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辑里丝”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虽然辑里丝早就在国内扬名,但此时清政府一直是闭关锁国,辑里丝名气仅限于国内!而真正让“辑里丝”享誉全球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在清朝末年,五口通商以后,许多外国商人开始在上海大量收购生丝,南浔人紧紧地抓住了“上海开埠”这个时代机遇,带上家乡自产的辑里丝,赤脚从青石板走上去往上海的运河船只,与洋行通商!

1847年,上海的丝行中有70%是南浔人开设,而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会被惊讶到的是,当时从上海出口的生丝,辑里丝占据了总量的整整63.3%!

上海南京路,曾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

如果有人问,中国在世界上获得第一个大奖的民族品牌是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国酒茅台!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辑里丝才是第一!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一位不知姓名的广东商人,将12包辑里丝发送到了英国参赛!和茅台一样的际遇,起初不受待见不抱任何希望的辑里丝,一举夺下金、银两项大奖,由英国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辑里丝至此冲出国门,享誉全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世界级大奖的民族品牌!

而在此之上,南浔之富,超出常人的想象!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

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始建于南宋谆祐年末(公元1252年)的南浔古镇,从最开始的小小的浔溪村,一跃成为“江浙之雄镇”,在浙江十五座历史名镇中位居首位,“富甲南浔”!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成为南浔的代名词!“狗”指的是家产超100万两白银,“牛”指500万两,“象”则是指家产超过1000万两白银!南浔四象分别为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而四象之首的刘镛一人的财产总和高达2000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清朝一年财政收入总和的三分之一,富可敌国!

03 因蚕育人 天下南浔

“仓廪实而知礼节”,南浔人的富裕,却并不曾让他们安于享乐,对文教的重视,是南浔一直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书场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南浔既是商业重镇,同时也是诗书之邦。在这种诗书文化下,早在明朝时,南浔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美誉。

阁老在明朝时,是一种对于台阁宰相的尊称,这样的殊荣,南浔这座小镇一百年间足足走出了三位!分别是朱国桢、沈㴶和温体仁。

而与此同时,仿佛三阁老还不足以荣耀南浔!南浔又接连出了两位尚书。第一位是董份,明朝嘉靖期间官至礼部尚书,另一位是沈㴶(文渊阁大学士)的弟弟,叫做沈演,明朝万历年间官至刑部尚书!

坐落在南浔古镇的嘉业藏书楼

在南浔,有一处名胜古迹——藏书楼,清朝末年溥仪皇帝亲赐“钦若嘉业”的牌匾,因而名嘉业堂!与宁波的天一阁,并称浙江两大藏书楼!

嘉业堂于1920年开工,历时四年,耗费八十余万银元才建成,而嘉业堂的修建者,正是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刘承干。

南浔人不以富为贵,不因富而骄!南浔的藏书文化可以上溯到清朝中期,到20世纪初时,神州大地慢慢崛起了四座举世闻名的藏书楼,而其中的“嘉业堂”、“密韵楼”、“六宜阁”都是在南浔。六宜阁创始人张钧衡,正是是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

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南浔星光璀璨!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明、清时期,南浔进士高达41人,而京官当中这个数量达到56人。到如今,小小的南浔古镇培养出了8名两院院士,250多名专家学者!

04 带着红色烙印走向新时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南浔人的富,富得有仁有爱有义,在他们心中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国父孙中山在策划反清战争的过程中,经费一直以来都是革命党人最大的困难。一次在法国,孙中山偶然认识一个国内的生意人,两人话语投机,这位生意人欣然同意愿为中国革命出力,并约定以ABCDE为暗号,A为一万元,B为两万元,往上依次递增!

1906年,在日本的孙中山再次为经费发愁,此时他突然想起在法国认识的那位生意人,但彼此素不相识,谁会愿意平白无故给自己这么多钱呢?连好友黄兴也觉得是天荒夜谈!

孙中山抱着试一下的态度,发了一份电报,不久3万法郎的巨款从法国汇到了东京!此后一万、五万都有求必应!

这个不问缘由毅然资助革命的生意人,名字叫张静江,张颂贤之孙、张石铭的堂弟,南浔人!而在此之后,为了革命,亿万富翁的张静江捐出了自己的所有,甚至卖掉公司、卖掉上海滩的五套别墅、拿枪逼着哥哥张敬铭向他借钱,根据史料记载,张静江为革命累计捐款110万两白银,合计三千万美元之多!

张静江与出席西湖博览会人员聚会时照片(坐在椅子上的是张静江)

这就是南浔人!而象征革命的红色烙印也就此深深地刻在了南浔的历史上!

走入新时代的南浔,借助祖国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在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南浔领导人的带领下,南浔再次爆发出强劲的生机!

从农业出发,蚕桑文化依旧深深地影响南浔人民,桑葚酒、桑果干、桑叶茶让人垂涎不已,一届又一届的桑果采摘节在南浔举办,借助南浔古镇特有的文化底蕴,南浔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游玩!

在2018年,南浔入选“全国幸福百县榜”;2019年,南浔入选“全国新型城镇质量百强区”;2020年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排名中,南浔站在了第44位;而在同年12月,南浔又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南浔奇迹一直不曾中断!

05 水晶晶南浔

南浔特有的历史底蕴与她悠久的人文情怀,让无数文人墨客对南浔充满了向往!

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在他晚年时的作品《江南小镇》中连用了66个“水晶晶”来描绘他最深爱的故乡!坐落在杭嘉湖平原上的南浔,境内湖泊、河流纵横,大约有1035条河道在南浔徜徉流淌。

南浔古镇

走在新时代的前列,

坐落在静谧的江南水乡,

南浔,她宛若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女,

她的皮肤透着水的灵气,

她的妆容露着水的芳香,

她内在蕴含着诗书的气息,

她的外表满是典雅和端庄,

她富贵而不张扬,

她恬静而不失奔放,

水晶晶南浔,可能是我心中最喜爱的模样!

我没去过南浔,但我想我一定会去一次,如果你也不曾去体会过,那正好,等疫情结束,我们可以一起去这里走一走。

发布于 2025-09-19 20:13
收藏
1
上一篇:南浔古镇“富甲”之谜,探秘三大私家园林,一窥百年荣光 下一篇:南浔“江南第一豪宅”,孤儿寡母谱写传奇,匾额玄机揭示风水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