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沙漠小弟”如何逆袭成中东“叛徒”?

说起阿联酋,许多人脑海里其实是空白的,但你一提“迪拜”,“石油土豪”和“天上跑的警车”可比比皆是。可别看今天风光无限,这个国家摆脱“沙漠穷兄弟”的日子其实没过多久。甚至在阿拉伯世界里,阿联酋还干过不少“不合群”的事儿,让自己的名声多少染上一点“叛徒”的味道。怎么,一个本该无风无浪的小国,会翻起这么大的浪花?要讲明白,还得回头翻翻前头的旧账。
七十多年前,这块地方连个正经国家都算不上。一块块小得像麻将牌的领地,大多只有几万人。你若真遇见他们那时的老乡,说不定杵着拐杖还打着赤脚,身后跟着羊群骆驼。那时候世界还没注意到这里,沙漠占了快九成,风沙一来,村庄能瞬间消失在天边的黄尘里。英国人是这里最后的“家长”,但心思一点也不在当慈善家。到了二战后,这群“掌柜”算是把算盘打完,觉着都捞得差不多,便想着抽身了事。

阿拉伯人的部落社会,好听叫酋长国,实际呢,谁的领地、谁跟谁是一家,还真说不清。你争我抢的多,分蛋糕的规矩却少。英国人一走,剩下的这些小酋长才坐到一张桌前,商量该咋个过活。那会儿说到底就两个选择:一拍两散,各自为战,好处是小日子自个说了算,坏处是大哥沙特盯着你这小屁孩流口水;要么拧成一股绳,至少不容易被吃了。
最后卡塔尔、巴林先撇下大家,另搞一摊。剩下的七个酋长国磨蹭了会,想着真如果分家,沙特万一下手,连喘气的工夫都没。这才决定合伙过日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才算有个章法。不瞒你说,这新鲜出炉的国家,就是个临时拼的“草台班子”,总共加一块也就三十几万人,九成地方还是沙漠。可麻烦还没完,刚立住脚跟,沙特立马找上门来,理由是那一片片绿洲本来就该是他们家的。

说出来也好笑,那“绿洲”说白了就是沙漠里稀罕的活水,可正是因为稀缺,才是真正的“争议宝地”。英国人当年对沙特哪个地方归谁其实没兴趣,也没心思替人家理清这乱麻。可英国人撤走,这麻烦就落阿联酋自己头上了。沙特摆明车马:要么把绿洲交出来,要么找点啥抵偿。看似敲竹杠,其实也是句明话——说不准你还真不想要那块飞地,到我这里还能有个用场。
阿联酋当时“心头一紧”,但舍不得割地,从骨子里还是怕被欺负。“兄弟情分”到底挡不住“拳头大”。最后斡旋出来的法子,是拿一段偏海沿岸的通道给了沙特。这下沙特如愿以偿,油轮能畅快进出波斯湾。而阿联酋则终于守住了本命绿洲,总算消停下来。

可别以为交了“过路费”就能高枕无忧。这伙人围着锣鼓不知道唱啥戏,钱没几个、地没多少,再往下走,路该怎么铺?沙特在一旁顺水推舟,说不如干脆摸一摸自己的地底下,指不定藏有宝贝——万一挖着石油,也能沾沾光。此话一出,阿联酋立马来了精神。沙特搭把手出钱,几下子果然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下挖出黑油。说是“天上掉馅饼”,绝不夸张。阿联酋人口太少,油一出口,穷鬼变成了世界人均最有钱的那批人。
财富来的太快,就像陡然涨的海水。八十年代,阿联酋人均GDP比美国高上好几倍,这听着都像是假的。可问题也跟着来了——钱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开始拉开,酋长国之间的矛盾溢出。阿布扎比一家最大,管着大部分地盘,也一直捏着总统的位子。他们怕其他兄弟捣乱,把石油收入分得比较公道,还时不时“抛个橄榄枝”,收买人心。

可人终究不可能都甘心做“小弟”。迪拜这头就很有意思,油田没多少,家底薄,跟阿布扎比拼实力肯定不是对手。偏偏这家不认命。既然靠不住地下的油,干脆走出一条新路子。铺路造桥、修港挖河,弄商贸区,跑去请西方专家帮着出主意。家族里的人干脆“甩手掌柜”,只管掏钱不管事,生怕弄坏了这点宝贵的“新可能”。
就这样,迪拜硬是凭着脑筋活络,在波斯湾这帮邻居中闹出点名堂。旅游、商贸、服务业齐头并进,看着阿布扎比的钱袋子吃得香,迪拜却多了一份新生力量——吸引全世界的商人和旅客。不靠石油,混成中东最热闹的都市。阿联酋内部的权力也跟着微妙地平衡:一个闷头赚钱、一个折腾创新,打打闹闹,倒没伤了元气,反而让国家完整起来。

说来也巧,商贸本事攒着,人口也呼呼地往上涨。三十年不到,阿联酋人口从三十万翻到五百万,成了沙特这个“老大哥”的合格对手。权力的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了新世纪,阿布扎比和迪拜逐渐都识趣:别再内杠了,一起向外看。
于是这几年,阿联酋的“胆子”大了许多。什么南也门内战、半岛的游戏,它都敢去“搅局”——明面上跟沙特“兄弟情深”,私下里却成了唯一敢拆沙特台的“二哥”。旁人看着好笑,觉得这不就是一群原本沙漠里走来的人物,凭着点小聪明和油水,活生生成了中东棋盘上的操盘手。

其实回头想想,命运本来就是一阵风。在沙漠边上,运气好时,一夜暴富;运气不好,还是随时被沙尘埋没。阿联酋今天的样子,有点像家里最不被看好的那个孩子,结果一转眼成了枝头最靓的凤凰。可财富、权力、亲情,真有那么容易平分吗?谁又能说,下一个风暴来的时候,这七兄弟还能一直这样,相安无事地活在同一片沙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