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沙漠里长出来的“二哥”

你有没有发现,提到阿联酋这仨字,很多人脑中其实并没有画面——但只要一说“迪拜”,立刻就想起遍地豪车、酒店能上天的那个地方。可是,这片沙漠上的富得流油,到底怎么来的?更有意思的是,阿联酋其实在“阿拉伯兄弟们”里头,是有点离经叛道的主儿。这股逆袭劲头,搁谁身上都挺少见。到底,沙子里怎么长出了这样一位“阿拉伯二哥”?这事儿,还得掰开揉碎,从头说。
今天的阿联酋,真要细算起来,人均GDP已经能和欧洲发达国家掰手腕了,一年下来的总盘子,稳进全球前三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迪拜并不是阿联酋的首都,这错综复杂的家底儿,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弯弯绕,没点耐心还真理不清。

再往前推几十年,阿联酋还不是个国家。它的正式全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点像一锅烩菜:七个小酋长各把自己那点地儿拼在一块。成立时间,说出来可能让你咯噔一下——1972年,满打满算比沙特还嫩得多。如果时间倒回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家”的概念都还很新鲜,那时候这里不叫国,只叫“部落”。一片黄沙、几个种着椰枣的绿洲、十来个大家族,日子过得比咸鱼兜里还干瘪。
至于英国人,那个时候在全球都插着旗子——阿拉伯半岛的大权也捏在手里。可说到底,光“统治”也讲投入产出比。阿拉伯半岛那会儿,破烂得像用过的草席——穷也穷,耗上去也没个指望。二战一结束,英国人不想再“搭闲心”,就琢磨着赶紧撤了。

沙特是最早吃螃蟹的,自己拉拉扯扯成了一家老大。南端的阿曼、南也门陆续闹独立。就剩下波斯湾这一撮小酋长国,英国人抬头一看,“嗨,这帮人,真分不过来你是你我是我”。一个绿洲,一个部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人口不过几万,地盘也就一个城市的摊子,沙子能灌满大半个裤裆。
那会儿,英国人觉得反正要走,也没工夫像分印度、巴基斯坦那样再“埋雷”;毕竟,这摊沙子,动静再大也走不出多远。就这么一放手,本地九家酋长坐下来开了一阵子“部落大会”,琢磨着该怎么过各自的好日子。

有俩“刺儿头”,卡塔尔和巴林,干脆自己单过。“你们那帮人离我们太远,我们可受不了。”剩下七家,一合计:“咱们全挨着,要是单干,万一沙特虎视眈眈,谁能睡得着安稳觉?”——你说这不是群居本能么。
最后,七个酋长家点头,合伙另开一家,名字洋洋洒洒,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2年2月,算是揭了锅。

可别以为这就万事大吉。刚成立的时候,这“联合酋长国”其实一点底气没有。三十四万人口,地儿不比北京一个区大。全是沙漠,九成儿寸草不生。更扎心的,沙特那边忽然蹦出来,说:“嗨,这布赖米绿洲,不本来就该是我们家的吗?”别说油没出来,就连地界都糊里糊涂。
其实这也不怪沙特:过去大沙漠里,哪块沙子属于谁,都说不清楚。尤其是绿洲——哪有水,哪就有人。英国人管事儿时懒得把边界捋顺了。现在人一撤,沙特觉得有空子可钻,立马提要求,“说清楚,你们那谁的地?”

其实这茬,阿联酋的老酋长们早打听到了。三十年代,沙特跟英国谈判过部落界线,阿联酋那边果断把警觉调到最大。可真到建国头几年,刚挂牌就要割地,这滋味谁喝下去都得苦着脸。
只好一边找补救措施,一边跟沙特软话硬话全上,“咱们一家人,行个方便”。可沙特心思也不难猜,就是看准了这帮小兄弟一团散沙,“要么让点地方,要么用别处换,总得有个说法。”

这个“别的地方换”,其实还有点意思。原来卡塔尔没完全霸占卡塔尔半岛,最南头儿有块海岸,是阿联酋名下的。对阿联酋来说,没啥用,毕竟是个飞地。对沙特却新鲜:有了这出海口,油轮不用再绕半个卡塔尔,简直直上快车道。
于是1974年,两边签了份协议。沙特拿到了想要的海岸线,转头也认可阿联酋对布赖米绿洲的主权。这么一来,阿联酋等于交了“保护费”,勉强有了安稳。

可沙特人看到这小兄弟靠石头缝里刨食,总是捞不到什么大好处,顺嘴一提:“你不知道吧,油田这玩意儿,说不定你那沙漠底下也能出金矿。咱们合作,你出地我出钱,油找出来搁一人一半行不?”阿联酋人也没啥路子,干脆来个痛快同意。三下五除二,还真让他们给折腾出了油田。
人口少,油田不是天量,但分到每个头上,都是一夜暴富的节奏。十年不到,阿联酋成了“人均大富翁”,GDP都快赶超美国了。

钱来得太快,麻烦也来了。七个酋长国——说白了,原来都是挨家挨户的主,现在拼在一块,谁都不愿意做小弟。但话又说回来,阿布扎比地儿大、油多,压过一头,最终牢牢把总统椅子坐在了手里。
你以为剩下六家就服了?未必。尤其是迪拜,地儿小油田少,最怕被按住头,可也最舍得折腾。硬是在“人少油少”的情况下,愣是琢磨出别的路:往外请专家、造基建,把自己从沙漠穷户熬成了一座国际都市。
讲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那会儿迪拜的阿勒马克图姆家族不是很懂西方那套玩法,索性啥事都听专业顾问的,什么都敢试。你看现在迪拜的天际线,原来不过都是一窝蜂的胡思乱想筑起来的。
迪拜富起来,阿布扎比其实也心里有数:这位“二把手”硬气,非但不能打压,还得给人家让一让路。后来两家领导轮流坐庄,阿联酋也就有了今天“东有迪拜西有阿布扎比,油有商有旅游全包”的格局。
人来人往,外地人都扎堆涌进来“淘金”。建国那会儿沙特是阿联酋的二十倍人口,转眼2005年,阿联酋涨到快五百万——成了人口膨胀最快的国家之一。你说说,这还不叫“逆袭”?
再以后,阿布扎比那边的新一任总统哈利法上台,豪气冲天地琢磨着,“这些年一直跟在沙特屁股后晃悠,咱阿联酋的腰杆,也该硬一次了。”于是阿联酋慢慢变成了棋桌上的自己人,不再只是沙特的跟屁虫,开始有点自己的主见。
你说,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命数?当年七个酋长碰头聚会时,是不是谁也没想过去有一天,世界会把他们当成沙漠里的奇迹?有时候想想,比小说还传奇。阿联酋的故事大概还没讲完,谁知道下一句会是什么。
也许,漫长的沙漠风还能吹来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