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但背后的原因其实比较复杂,并且存在一些例外。简单来说,淡水鱼和海水鱼在生存环境、捕食关系、以及演化压力上存在差异,导致了它们体色模式的总体不同。
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
1. "生存环境与光线:"
"淡水环境:" 淡水通常更清澈,尤其是在河流、湖泊的上层。这意味着光线可以穿透很深,水中的光线条件相对稳定。在这种环境下,体色往往需要起到"伪装(Cryptic Coloration)"的作用,以躲避捕食者或伏击猎物。单一、与背景(如水底、水面光影、植物)相似的体色(例如棕色、灰色、黄色、绿色)是最有效的伪装策略。
"海水环境:" 海洋环境通常更复杂,尤其是在近海和珊瑚礁区域。光线在水中的衰减更快,且受海藻、珊瑚、沙地、阴影等多种因素影响。五颜六色的体色在这种复杂环境中,除了伪装,更多地被用于"信号交流(Signaling)",例如吸引配偶、警告竞争对手或潜在捕食者、甚至模拟有毒生物(警戒色)。
2. "捕食关系与竞争:"
"淡水:" 淡水生态系统相对简单,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不如海洋丰富多样。单一颜色可能足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同时
鱼是餐桌上的“常客”,像平时菜市场常见的“青草鲢鳙”,它们属于淡水鱼,大多数身体就像黑白照片一样,没有其他颜色点缀。而反观生活在海洋的海水鱼,它们通常五彩斑斓,色彩鲜艳,几乎什么颜色的鱼都能找到。
那么同样是鱼,为什么淡水鱼和海水鱼就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先看淡水鱼这边。多数淡水水域如河流、湖泊以及池塘,水体的透明度都比较低,水中的泥沙、浮游生物会让阳光难以穿透,水里的颜色偏暗。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太过于醒目的颜色反而会引人注目,比如要是一条草鱼长着红色鳞片,在浑浊的河水中就非常显眼,很容易被鸟类等天敌锁定。
因此,淡水鱼逐渐进化出了自己的“保护色”,它们背部多为青灰色,与水面下方的泥藻、岸边的草木颜色相近,从上方看很难被发现。而腹部则通常偏白,结合水下昏暗的环境,从下方仰望时与天空的颜色重合,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此外,淡水水域相对封闭,不同鱼类的族群较小,栖息地的重叠度也很高,若颜色过于独特,也可能引发同类竞争或被其他生物攻击的风险。
久而久之,低调的素色成了淡水鱼的标准配色。不过,也有少数淡水鱼拥有不同的色彩,如用作观赏的金鱼,或生活在清澈溪流中的鱼类,但它们也远不及海水鱼艳丽。反观海水鱼这边,由于海洋水体透明度高,尤其是热带浅海区域,阳光能轻松穿透水体,因此对于海水鱼来说,鲜艳的颜色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区分同类。
特别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鱼类,像蝴蝶鱼科多数鱼类拥有不同颜色的条纹,能让天敌难以在色彩丰富的珊瑚丛中发现它。其次,海水环境广阔,鱼类需要通过独特的颜色来吸引配偶、划分领地。像雄性的神仙鱼会用鲜艳的体色向雌性示好,而具有毒性的狮子鱼则通过红、白相间的“警告色”告知天敌不要轻易靠近。
此外,海水的高盐度环境能够更好地保护鱼类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让颜色更稳定持久,这也是海水鱼能打扮得五颜六色的基本前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海水鱼都拥有绚丽的外表,像生活在深水水域的鱼类,大多数跟淡水鱼一样,也是单一的配色。这是由于阳光在清澈的海水中能穿透200米左右,因此在深度超过200米以下时,就很少有彩色的鱼类了。
特别是深度达到1000米以下,周围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光亮,这一带鱼类的颜色几乎都是整体偏暗的。所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进化成不同的颜色,都是为了能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来源:“有趣冷知识”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