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背后的反思,旅游文化中的会心一笑与文明素养
我们可以从《人民日报》时评的角度,探讨“到此一游”与“会心一笑”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又蕴含深意的词语。
---
"标题:从“到此一游”到“会心一笑”:文明旅游,点亮风景"
"(人民时评)"
“到此一游”,曾是许多游客在名胜古迹前留下的匆匆印记,有时是略显粗放的文字,有时是抓拍瞬间的照片,虽饱含游览之意,却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不尊重,甚至是对文化遗产的亵渎。然而,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到此一游”正逐渐被一种更文明、更和谐的表达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游客们面对美景、体验文化时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这不仅是个人素质的提升,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
"“到此一游”的反思:"
“到此一游”最初或许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游览结束的简单记录。但随着旅游人数的激增和部分游客公德意识的缺失,“到此一游”有时演变成了对公共资源的侵占和对历史文脉的不敬。那些被涂鸦的墙壁、被占用的公共空间、被随意丢弃的垃圾,不仅破坏了景区的原有风貌,也损害了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失范,以及社会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的信号。媒体和公众对此
相关内容:
人们的消费重心从“购买商品”向“购买感觉”转变,映射到文旅市场,便是文旅需求从“向外探索”到“向内观照”的转变
坐电梯登顶、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今年暑期,被年轻人戏称为“窝囊游”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这种旅行模式,将传统旅游项目里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体验为特色,似乎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行内涵有所不同。但细细分析,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窝囊游”,实则是情绪价值需求日益凸显的体现,也是文旅新供给加速涌现的缩影。
取悦自己,正成为消费决策中的重要考量。人们的消费重心从“购买商品”向“购买感觉”转变,映射到文旅市场,便是文旅需求从“向外探索”到“向内观照”的转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对工作压力、社交焦虑等困扰,旅游不再仅仅是拓宽视野的途径,更成为治愈心灵的良方。坐电梯上山不是放弃对“一览众山小”的向往,而是以更舒适的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对话;缓降式蹦极并非消解挑战的刺激,而是让更多人能在可控范围内体验心跳加速的快感。将“取悦自己”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反映了人们对松弛感的普遍渴求。对情绪价值的更加看重,也在重塑文旅产品的价值坐标。
近年来,文旅市场新玩法层出不穷。从“特种兵式旅游”的高效打卡,到“City Walk”的随性漫游,再到如今“窝囊游”的松弛体验,旅游形态的每一种新变化,都会在市场供需间形成新的张力。
这也推动文旅产业供给逻辑从“资源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过去,不少景区习惯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简单依托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粗放开发。观察当下,一些城市的走红靠的是“宾至如归”的服务温度,“换装旅拍”的流行源于对年轻人社交需求的精准捕捉,“夜游博物馆”的吸引力则来自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设计。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一个道理: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文旅市场,唯有精准对接游客的情感诉求和体验需求,才能避免陷入“千景一面”的困局,从而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终究要回归人的需求,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游客需要的不仅是“到此一游”的视觉满足,更是“会心一笑”的心理体验;不仅是服务供给的标准化,更是个体满足的精准化。
“窝囊游”走红的启示在于,那些被忽视的“微小需求”,比如不想爬山却想赏景的渴望、想尝试刺激却害怕失控的矛盾,恰恰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富矿。文旅从业者要跳出“求大求全”“越险越奇”的惯性思维,转而在细节优化、体验升级方面下功夫。为老年人增设观景电梯,为亲子家庭设计互动项目,为都市白领打造静谧空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调整,往往能触动人心,收到奇效。
我国文旅市场正处于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关键期。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打卡式”到“沉浸式”,从“向外探索”到“向内观照”,需求变化为供给创新提供了清晰方向。与其一哄而上复制“网红项目”,不如想办法与游客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将游客的“情绪账单”纳入发展考量,把人的感受作为重要指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增添更多精彩。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05 版)
王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