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加坡外号争议,李显龙亲揭“小红点”与“坡县”接受度差异之谜

揭秘新加坡外号争议,李显龙亲揭“小红点”与“坡县”接受度差异之谜"/

关于新加坡人对外国给他们起的不同外号的态度差异,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虽然很多外号都是外国人起的,但“小红点”(Lil Mabu / Little Red Dot)和“坡县”(P坡 / Pian Kang)之所以引发不同反应,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内涵、传播方式和使用者上存在巨大差异。
"“小红点”(Lil Mabu / Little Red Dot)为何被接受?"
1. "来源和语境:" “小红点”最初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在1995年的一次演讲中用来形容新加坡的。当时的语境并非贬低,而是一种带有戏谑和轻松的描述,指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虽然小,但五脏俱全,在国际事务中不容忽视。这个称呼相对中性,甚至带有一丝亲切感。 2. "积极或中性的解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红点”逐渐被新加坡主流社会和媒体所接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用作一个略带自豪的符号。它简洁地概括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一个小点)和国旗颜色(红色)。许多新加坡人,包括政府官员,有时也会半开玩笑地使用这个称呼,显示了一种自信和开放。 3. "使用者:" 这个称呼主要由西方媒体和人士首先使用,后来被本地接受。虽然也是外国人起的,但普遍感觉是“外部观察

相关内容:

有些喜欢新加坡的中国人,把小小的新加坡亲昵地称为“坡县”,但是,这个称号却遭到了本地人的反感。

但,“小红点”不也是外号?为什么叫小红点没事,坡县就不行?

近日(9月9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肯特岗部长级论坛的对话里,提到一件历史轶闻:1975年拉惹勒南在首次访华时,不厌其烦地向中方解释,我们不是一个华人国家。我们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只是恰好华人占多数。

图源:脸书@Lee Hisen Loong

在这次对话中,李显龙深入剖析了这种似曾相识的误解背后的深层原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有一个具象化的例子,就是“小红点”。

李显龙在对话中提到了“小红点”的来历,他说这个称呼不是我们给自己起的,而是来自某位外国总统,那位总统说:“看看那个小红点。在东南亚这片广阔的绿地中,新加坡就这么点大。”然而,新加坡人却将这个带有蔑视色彩的称呼最终转化为自豪的象征。

接着,他提到了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复杂性。

图源:脸书@Lee Hisen Loong

李显龙解释了新加坡这个多元社会独特的身份认同结构,他说,“我们是新加坡人——这对我们很重要。但我们也是华裔新加坡人、马来裔新加坡人或印度裔新加坡人。我们还是基督徒、穆斯林或佛教徒。”

李显龙特别提到宗教在身份认同中的现象:“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宗教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穆斯林、基督徒(尤其是非天主教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显龙认为这不是问题,而是新加坡社会的现实构成。

他还提到了最新的政策研究所(IPS)调查的数据:在约4000名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调查中,有35.9%的人将国籍视为最重要的身份标识,种族占16.3%,宗教占16.1%。

李显龙总结说:“就像我说的,这就是人们的现状,新加坡人的现状。”

那么,认同感是如何形成的?

苦难让我们团结

主持人提到了1999年时任总理吴作栋关于“新加坡部落”的论述——真正的部落只有在共同经历磨难后才能建立。主持人举了几个例子,从1965年独立至今,新加坡经历了不少起伏:SARS、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还有现在的大国竞争。

图源:脸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李显龙说,“随着这些历史记忆的积累,以及共同经历、忍受并度过这些困难的共同体验深入我们的集体心理,我认为这种新加坡人的感觉,这种共同的国家认同,会逐渐加强。”

当主持人提到年轻人是否缺乏这种苦难的历练时,李显龙幽默地回应:“我认为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危机。不要担心,它会来的。我不希望它降临到你们身上,但它会来的,无论你们喜欢与否。”

但认同感的形成不仅仅来自苦难。李显龙还强调,更重要的是归属感:“我们在这里长大,我们的朋友在这里,我们的家人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做出了贡献,我们希望在这里做事情。这个地方是我们的家。”

李显龙指出,正是基于这些现实,新加坡在两个层面面临着对国家认同感的挑战。

现状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全球化。他指出,现在的新加坡人受过良好教育,约有一半人会上大学,拥有技能和选择权。“我有技能,我可以旅行,虽然现在可能有点困难,但相当多的国家愿意接纳我。”

这种全球流动性让年轻一代新加坡人面临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让我觉得自己是新加坡人,觉得我属于这里?

图源:脸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第二个挑战来自外部事件对不同族裔的差异化影响。李显龙举了具体例子:“当中东爆发战争时,我们都为此感到不安,但穆斯林比非穆斯林更加不安,这是现实,也是自然的。”

同样,如果印度发生什么事情,印度裔新加坡人会比非印度裔新加坡人更加关注;如果中国发生什么事情,对新加坡华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拉力。

这些外部力量非常强大。李显龙分析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在增长,印度在发展,莫迪先生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突出,中东战争将以某种形式持续很长时间。”

原来“小红点”跟“坡县”不一样

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再回头看新加坡人对“小红点”和“坡县”两个称呼的不同待遇,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逻辑了。

李显龙在对话中还说,当年拉惹勒南访华时遇到的困惑,至今仍在上演。他回忆道,即使在最近,中方人士仍会不理解:“大家同文,同种,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

中方认为,如果人口75%是华人,自然应该像他们一样思考、看世界、采取立场。

李显龙明确强调:“我们不是一个华人岛屿,不是一个印度岛屿,不是一个马来岛屿或国家。我们是新加坡。”这句话道出了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本质——无论种族构成如何,新加坡首先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着自己的利益和立场。

图源:脸书@Lee Hisen Loong

相比小红点,“坡县”这个称呼,在反感这个称号的新加坡人看来,暗含了一种从属关系——仿佛新加坡是中国的一个县城。

在全球化时代,当新加坡面临各种外部拉力时,维护这种独立的国家认同变得更加重要。

正如李显龙所说:“我们经常可以达成一致,我们可以合作,但有时我们必须不同意。你必须理解,我们有不同的国家利益。”

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个看似亲昵的称呼,会触动一个国家最深层的认同焦虑。

真正的友好,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尊重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选择与立场。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脉络?不如看看这本书。

发布于 2025-09-13 18:42
收藏
1
上一篇:新加坡经验启示,国家稳定基石——靠谱主体民族不可或缺 下一篇:马六甲风云再起,新加坡应对中国优势加剧的紧急举措